●清季外交史料選輯(二)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曾國荃報預備五船援臺電
軍機處奏英欲調停戰事擬訂辦法請寄李鴻章曾紀澤核辦摺(附旨及條款)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法廷對和議情形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取道江西赴閩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南洋船俟北洋船來偕行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租威利英輪裝勇赴臺電
直督李鴻章奏派德國總兵式百齡帶兵援臺摺(附上諭)
粵督張之洞致構垣密探閩江法船法兵數目及設法與臺通信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籌濟臺灣餉械請代奏電(附旨)
北洋會辦吳大澄致樞垣擬援臺十策請代奏電
旨飭楊昌濬等斷法接濟及派船繞道援臺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威利船抵臺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臺越均戰勝法人電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英國調停中法未成並法廷堅守原議如不允仍戰電(二件)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與法廷磋商和約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臺北滬尾大戰獲勝現籌規復基隆摺(附旨)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法兵船分赴臺越現增兵出關電
旨寄劉銘傳臺餉緊急已嚴催趕辦不得飾詞推諉電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法俟華出償款則退臺北之兵電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著趕修赴閩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總署威利船裝勇械已立合同電
旨南洋五船著曾國荃飭赴閩省妥籌援臺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已令式百齡赴旅順電
兵部尚書彭玉麐等致樞垣已派兵渡臺需餉向港商暫借請敕撥還電
旨寄彭玉麐等援臺甚是借款奏明由部核辦電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閩撫劉請飭閩關借二十萬不可失信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法大舉兵我不能敵臺北一失臺南立亡請速派援電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吳鴻源自廈帶隊潛渡臺灣電
旨寄曾國荃楊岳斌著調度五船援臺電
鴻臚寺卿鄧承修奏疆臣阻兵臺防危急請派重臣速往調度摺(附稟呈二件)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川勇由恆春上岸鎗亦到電
旨著程文炳軍由江入閩速復基隆電
旨龔照瑗交劉銘傳差委著邵友濂辦理援臺事宜電
臺道劉璈奏法違公法封禁臺口阻礙通商請咨各國理論摺
臺道劉璈奏請與德國立互助盟約以保全臺片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法到七輪攻滬尾并劉璈跋扈請轉達電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報到任後收支數目及存款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邵友濂電援臺各事亟須秘密請留龔照瑗籌辦電(附旨)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報運臺餉械並法兵病斃過半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吳鴻源渡澎募勇擬為力籌餉械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臺道劉璈不肯接濟臺北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抵閩詳查臺灣防務並籌赴援摺(附上諭)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請派淮勇援臺電
旨著楊昌濬與臺灣各官通力合籌電
旨寄左宗棠等法船聚泊基滬著各軍迅速援臺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福州電恪靖營渡臺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規越援臺餉無所出擬借德款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臺北乞援電
旨據楊昌濬電稱設道濟公棧通臺灣文報並劉銘傳請調舊部著張之洞籌奏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劉銘傳電臺北緊急請籌援電
左宗棠楊昌濬致樞垣報援軍抵澎並擬借洋款以備援臺電(二件)
旨寄劉銘傳臺北增勇添餉著迅圖進取電
旨著劉銘傳迅復基隆電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向德商借款五十萬鎊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威利船載勇械到臺請予保獎電
閩撫劉銘傳奏臺北軍情緊急請速派援師摺(附旨)
閩撫劉銘傳奏招撫法軍越人片(附旨)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遵查援臺各船行程電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援臺五船在石浦港法船喫水深不能入電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與英廷議法封臺口電
閩督楊昌濬致總署請向英質問代法運餉械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法有擾粵信現籌防廉欽電
閩撫劉銘傳致樞垣法添兵連戰請派船速援電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援臺各船行蹤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閩撫劉電稱臺事危迫請運送餉械並撥兵輪電
甘督楊岳斌致樞垣報所帶乾軍暫紮福州策應長門金牌電
旨寄李鴻章曾國荃著派南北洋兵輪援臺電
旨寄曾國荃等著接濟龔照瑗援臺電
旨寄劉銘傳已令左宗棠借洋款濟臺防電
旨著劉銘傳進攻基隆並查覆劉璈致英領事照會電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澄馭兩船在石浦被轟電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匯豐借款已議定並代鮑軍籌餉百萬由何處還請代奏電(二件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云桂臺餉械均經分別籌運電
左宗棠穆圖善楊昌濬致總署借定洋款四百萬電
旨著劉銘傳等速籌方略將基隆克復電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王詩正等援臺分期出發電
旨寄曾國荃劉秉璋開濟三船飭回南洋電
旨詢劉銘傳不令吳鴻源赴前敵意見電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開瑞琛三船回滬電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借匯豐款請催巴使電港電
使法許景澄致總署報法人示意肯退基隆電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法船在鎮口開砲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報臺北惡戰我軍奪回月眉山電
彭玉麐張之洞奏分遣廣軍大舉規越以緩臺圍摺
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致樞垣報帶隊渡臺電
浙撫劉秉璋致樞垣請派程文炳來浙防守電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法人棄基隆駐普陀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法兵在基隆前進奪營我兵傷亡千餘電
諭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電
閩撫劉銘傳提督孫開華奏臺防戰勝並戰守情形摺
軍機處奏酌覈赫德所遞法國擬訂善後事宜摺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臺軍接戰失利電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向匯豐借款百萬鎊電
辦理援臺事宜邵友濂致樞垣法統領斃命孤拔據澎湖電
旨寄左宗棠著將王詩正失事情形據實參奏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楊昌濬報臺防危急並澎湖失守電(二件)
使法許景澄致總署赫議各條已在巴黎畫押電(二件)
諭法允修好各路軍營著撤回邊境電
幫辦援臺事宜龔照瑗致樞垣報餉械運臺電
旨寄各督撫法來請和定期停戰條款未定之先仍嚴密整備電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停戰則可撤兵則不可電(附旨)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法使來電言停戰並啟封口岸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報淡水及宣泰均獲大勝電
左宗棠楊昌濬致總署法請和有無翻覆殊難逆料電
軍機處致楊昌濬張之洞請派員知照臺防越防各軍停戰電(二件)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摺
閩撫劉銘傳等奏法兵分攻月眉山我軍眾寡不敵退守河南布置情形摺(附上諭)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援臺各營苦戰獲勝因援斷退師摺
直督李鴻章等奏與法使商議條約畫押竣事摺(附中法新約)
直督李鴻章奏和議成後請向法使索還所擄平安弁兵片
直督李鴻章奏中法因戰事被擄兵民互相交還片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查明澎湖失事文武員弁下落請旨懲處摺
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等奏澎湖法船撤退並查明失守情形摺
諭楊昌濬劉銘傳等臺灣建設行省著會商奏辦電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日人以兵輪失蹤為詞擬派艦來粵尋訪電
閩督楊昌濬致總署日領知照不派兵艦到閩尋船電
總署致李鴻章英法德等使言臺灣係通商口岸希停收洋里電
總署奏臺灣抽收洋商釐金與約不符請旨遵辦摺(附旨)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臺灣洋商完稅請補敘府城口并半稅二節電(二件)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洋商入內地不領單則抽釐電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通商口岸無論城鎮皆為口岸電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臺灣府城口」字樣本屬牽混電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臺灣無租界可免電(二件)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電免釐事請辨明約章口字電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准洋商採買樟腦電
臺撫劉銘傳奏洋商應完子口半稅申明約章摺
臺撫劉銘傳奏辨明內地土貨釐金片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稱洋商採買樟腦不得深入番社電
總署致李鴻章天津洋稅辦法請告知臺撫參酌電
臺撫劉銘傳致總署後山番變已相機剿辦請代奏電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報快船已到臺電
臺撫劉銘傳致總署德商樟腦事不肯在臺商辦請知照德使電
總署致劉銘傳英使稱領事假滿來臺電
臺撫劉銘傳奏基隆煤礦擬歸英商承辦請旨飭議摺
軍機處與總署會議應付日本事宜概略(二月二十二日)
閩督譚鍾麟致總署日艦到閩請派艦往來長崎臺灣使知有備電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詢若日船進口如何辦理請示電
禮部侍郎志銳奏日人謀佔朝鮮請速決大計摺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報布置臺灣防務電
旨著劉永福幫辦臺灣防務電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臺島餉機支絀請飭南北洋及閩督籌濟電
臺撫邵友濂奏籌備海防及布置情形并懇撥的款摺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報臺境布防并策應澎湖電
旨寄邵友濂著楊岐珍總統基隆滬尾各軍電
臺撫邵友濂致總署據稅務司稱英售與日運貨之船雖未換旗亦應充公請詢英使電
臺撫邵友濂致總署報拿獲接濟敵船名巴山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滬電日出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乞分飭閩浙臺粵嚴防電
旨寄劉坤一防日襲臺灣嚴查濟敵米糧勿信滬作局外說并令程文炳北上電(四件)
旨著邵友濂速覆包鎊借款事并飭劉永福北上電(二件)
旨寄譚鍾麟飭派廖得勝等渡臺電
旨寄李鴻章令劉銘傳來京陛見電
旨寄邵友濂著詢劉永福能否率偏師直搗長崎電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據劉永福咨直搗長崎未敢曰能乞代奏電(附旨)
臺藩唐景崧致樞垣乞恩銷去幫辦臺防帶防營北上電(附旨二件)
臺撫邵友濂奏請簡大員迅接撫篆以一事權電(附旨二件)
閩督譚鍾麟致樞垣請旨飭邵友濂唐景崧不可各存意見電
旨著譚鍾麟查明浙臺兩撫能否勝任電
旨寄張之洞日船恐擾南洋著飭沿江沿海嚴防電
派張蔭桓邵友濂至日修好國書(附上諭)
江督張之洞等致軍務處南洋練外海水師擬向德國借款購船砲請旨電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曾國荃報預備五船援臺電
南洋電稱:『左侯相奏,商派南洋五船。向日左相辦事,總是獨抒忠愛,從未采聽人言。至於事理之能行與否、成敗利鈍,左相均未深思;荃尤未敢置問。尊處電指快船,荃覆電亦指快船而言;非允三船而不允五船也。荃斷不敢自伸其說,而委過於人。現俟北船來江密商一切,惟有盡心努力以報國恩;何忍顧恤五船』等語。南洋本非執定三船之說,鴻已飛飭現駐旅順口之「超勇」、「揚威」快船管駕官趕緊預備糧餉、子藥,剋日起椗南下入江,與南洋所派五船會齊,相機前進。乞代奏,仰慰聖廑。(九月二十一日)
·軍機處奏英欲調停戰事擬訂辦法請寄李鴻章曾紀澤核辦摺(附旨及條款)
醇親王奕譞奏:為法、越之事,現英國欲出為調停,擬訂辦法八條;俟欽定後,電寄李鴻章、曾紀澤酌核辦理事。
查前允福祿諾五條津約,明知法國所沾利益甚大;祗以兩國和好有年,故以大度置之。詎福祿諾自抹草約,狡辯不認諒山之役法將先開釁端,轉向中國橫索兵費;而中國仍欲保全和局,屢次照會剴切詳明。乃法使巴德諾、法提督孤拔等不顧禮義、恃詐失信,致有不候照覆遽攻基隆、戰期之前遽犯馬江之事。卒之師徒撓敗,貽笑華洋。是不但得罪中國,抑亦為法國之玷;且從此不足以取信於環球各國也。然中國素尚寬厚,猶不願與法國遽行決絕;雖屢次接仗,而巴德諾仍許其安居上海,各省法人亦極力保護。凡此寬仁之舉,實為震古鑠今;原冀法國感悟,津約或可續議。今巴德諾受福不知、孤拔但恃兇橫,竟聲言封我臺灣海口,阻滯各國商務;是中未絕法、法先絕中,不但津約五條至此真廢,即盡廢以前舊約亦事理當然。況中國基隆首獲勝仗,馬江亦戰狀相當;近日淡水之戰,斬將搴旗,尤為大捷。入越各軍,屢報獲勝。現已雄師云集、力籌大舉之際,若率允和議,既不足對環球各國,亦不足對中國人民。如法國實心悔禍,必須遵照中國擬辦八條,方可重申睦誼;否則,和議即難開辦。謹奏。
光緒九年九月二十一日,奉旨:『電曾紀澤:現擬議約八條,發交閱看。法如悔禍就商,該大臣即本此議與之商榷,隨時電奏請旨』。
謹將擬定辦法八條,恭錄呈覽。
一、津約本已作為廢紙,今既修和,仍准商議;惟界務、商務尚須酌改,總期彼此有益。
一、滇、粵邊外,中國駐兵業已多年;將來勘定南界,由諒山至保勝一帶劃一直線,為中國保護通商界限。
一、中國線界之外設關通商事宜,將來派員詳細定議,總期於兩國均有裨益。
一、中國之於舊屬,受其貢獻,不預其政。今法國只可在越南通商,不應有保護該國之名。嗣後越南貢獻中國及該國一切政令,法國不得阻止干預,以合至理。
一、法國應派公正大臣,與中國駐英曾大臣或文移詳議、或同來中國商辦。
一、中、法文字不同,繙譯恐涉歧誤;此次立約,中國應以中國文字為主,法國應派通曉中國文字之員詳慎繙譯,並令畫押以昭慎重。
一、現既議和,中國入越之兵均暫紮不進;法軍退出基隆,泊船待議。俟和議就緒,兩國定期撤兵。至臺灣封口之說有礙各國商務,應由法國自行撤去。倘以佔據基隆為要挾之計,和議即難開辦。
一、兩國構兵,中國既費鉅款,復添備保護在華法人之費,業經數月;馬江之戰,法人先期攻我水師,致損華船數隻:理應計較索償。今已棄怨修好,中國亦可免索此項鉅款。若法國有不允之條,應先賠中國以上各費,再明定和戰之局。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法廷對和議情形電
法密探人述廷意云:『一、仍允津約。二、華退東京兵,法退水師。三、免兵費。四、法兵留臺,候津約之行』。澤答以『俟有法官或法牘言此,可電衙門。然中朝必難盡允』云云。澤意第四條必不可允。茹相未請調停,俟中朝問之。(四月二十一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取道江西赴閩電
十九日抵湖口;適潘偉如中丞巡閱砲臺,棠與晤商兵餉。二十一日取道江西,換輪前進。(九月二十一日)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南洋船俟北洋船來偕行電
南洋快船擬交吳安康統帶,該鎮本係輪船營務處。一俟北洋五船來,即與偕行;訂定在白茆沙以下江陰會齊。(九月二十二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八。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租威利英輪裝勇赴臺電
江陰援臺銘軍尚未全去,鴻與南洋商飭邵道設法。據稱「威利」英輪允裝勇械,要先付銀二萬兩作押;如不能上岸,裝回只付飯錢。允照辦。倘不能抵臺,即改赴廈,與彭提督、葉文瀾密商,賃民船偷渡小口。頃電稟:「威利」二十七到營,計裝勇八百四十、官弁十四;是午開輪。臺信頗惡,此事冒險。寸心懸係,恐難辦到;只盡心力為之。可否?代奏。(九月二十八日)
·直督李鴻章奏派德國總兵式百齡帶兵援臺摺(附上諭)
直隸總督李鴻章奏:為遵旨派船援閩,擬令新募德國水師總兵統帶前往襄助事。
竊奉電旨,飭撥北洋兵船赴閩援剿臺灣;經臣將撥派「超勇」、「揚威」兩快船飭令預備煤糧、子藥,即由旅順口起椗,南下入江與南洋所派五船會齊,密商相機前進,電請總理衙門代奏在案。
查北洋兵船,除「鎮東」、「鎮西」、「鎮南」、「鎮北」、「鎮中」、「鎮邊」蚊船六隻專備守口,「威遠」、「普濟」兩艘專作弁兵水守練船,並無大砲,均不便馳逐洋面接仗;即「超勇」、「揚威」快碰船兩號每船雖有二十五噸巨砲二尊,而船身過小,鐵皮薄僅三四分,易為鐵艦大砲轟破穿沉。從前在英廠訂購此船,原擬與鐵甲船相輔而行,可以巡探接應。今德國定購鐵艦既為公法所阻,急切不能駛回;僅此兩船力量太單,斷不足以禦大敵。臣因旅順要口,令該船駐泊其間,與黃金山砲臺水陸相依;立腳既穩,出入夾擊可期得勁。茲臺灣危急,奉旨飭催派援;明知法艦堅猛而多,非中國現有兵船所能敵,亦不得不勉強派撥,與南洋各船略助聲勢。統領水師天津鎮總兵丁汝昌,前已奏明督帶蚊、快各船扼守旅順,與宋慶陸軍協力籌防;現撥快船赴閩,而蚊、練等船必須責令該鎮督率布置。旅順為津、沽門戶,防務極關重要,勢難分身遠去。其管帶「超勇」之儘先副將林泰曾、管帶「揚威」之儘先遊擊鄧世昌,皆由船政學堂出身,嗣又出洋學習,熟諳泰西兵船規法,操練頗為整齊;第閱歷戰事尚少,未可以當一面。適有出使大臣李鳳苞遵旨僱募德國水師總兵式百齡(改名萬里城)到津謁晤,英銳沉鷙,謀略甚優;同治初年南北花旗之役,曾為美國帶師船打仗。據李鳳苞緘稱:『在德國水師中出色之員;久經海上戰陣,深堪倚任』。該員願告奮勇,帶兩快船前往;並稱『法人先後來臺灣洋面者,不下三十餘號。中國師船單弱,又經馬江大挫之後,不宜輕試其鋒;然亦不可不設法牽制。北洋快船二號加以南洋快船三號並另派兩船,如果管駕得人,同心協力,雖不能與法國大幫兵船鏖戰,而在閩、粵之交相機乘間、避實擊虛,或可攻奪其單行小號兵船及運兵、運煤糧之船』。察其所言,洵屬知彼知己,切中機宜。臣詢之林泰曾等,均願與共事,藉得觀摩之益。因令該總兵馳赴旅順統帶兩船,剋日開駛;順過上海修理、添煤,約須耽擱旬日,再會同南洋派出各船相機密速前進。惟接福州電報:『閩口馬祖澳近日法人又添數船,難保不聞信截阻』;已屬式百齡與林泰曾等隨時確探情形,察酌進止。臣等均當不為遙制,庶免意外之虞。謹奏。
光緒十年九月二十八日,奉旨:『李鴻章派德國水師總兵式百齡帶快船赴閩,飭令速往,到滬後與南洋所有各船會合前進;並著曾國荃、楊昌濬飭水師統領與式百齡妥為聯絡商辦。該總兵係客將,楊昌濬當加意拊循,使之踴躍盡力。李鴻章奏將來加倍優賞,均依議行。福建巡撫,楊昌濬暫行兼署。俟海道一通,即移文劉銘傳接任』。
·粵督張之洞致構垣密探閩江法船法兵數目及設法與臺通信電
臺事近無確信;現密向洋人籌得臺南通信之法,已函商閩撫劉及臺道,告以法兵未添、軍火亦缺,入越官軍屢勝,安心固守。此信若通,後可照辦。匯銀,兩次電曾使由倫敦茂商轉託港商,港不允;頃與一洋人商,允。今相機匯兌,俟取有臺灣收銀確據,隨時照付。援兵難往;現訪求得湘、淮熟習將弁願往者十數人,令其設法潛渡,稍收指臂之效。今連前共購得前膛大吉洋鎗二千枝、鎗砲藥十萬磅、銅帽百萬,派員運往泉州一帶,相機分起賃民船潛由鹿港。廈門必洩,只可另由他小港發運;惟不免鈍滯。臺軍持久,必須前膛鎗土火藥;但磺多硝缺,已募得煽土提漂製藥員匠十三人設法赴臺。大約信尚可通,匯銀多少難定。將弁、藥工或可陸續到達,軍械較難;只可分覓數船伺便即往,達與不達聽之。即被截,所費尚不甚鉅。以上濟臺各事,分晰奏聞。近得密報:在臺法兵多患病,糧、藥尤缺。前數日到港運煤糧者,情形甚急;駐港之大兵船近回西貢,必往取軍火。數月來,臺、閩、港、越只此數船來往。通計閩江戰後,在華十七船,雷船在外;共兵三千一百餘。續入五船,其運兵船三,約共千五、六百人;餘兩船共六、七百人。今回越、回貢者四船,共在華十八船;其十五船有泊處可指,餘不詳。戰斃、傷亡者數百,傷病回國者數百;合新兵計之,不過四千。此將西報、港報參考,大約十得八、九。新兵內除駐越法兵及阿洲默什外,餘多貢越教匪、客匪及過港時收留雜匪。請代奏。(十月初一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籌濟臺灣餉械請代奏電(附旨)
二十六日為云、貴及各省請鉅款電奏,未奉覆旨,當因銀款難籌之故。竊又思得一策:朝廷若允借款由海關認還,粵可向匯豐再借百萬接濟云、桂各半,當分批速解;較北洋借、他省撥,尤近便。以洞管見:今各省防勇數百營,月餉軍火在百五十萬以上;然皆防守之軍,欲戰不得。惟云、桂出關數十營乃攻戰之軍,尚得當敵。此時宜以全力濟關外軍,使岑、潘、劉皆得就地添募;糧足賞重,庶可迅速成功。總之,振全局在爭越南,爭越南在此數月。法雖悍,斷無半年內能據全臺之理,亦斷無在陸地將劉、孫、章、曹諸軍盡行擊破之理。臺灣圍,冀河內解。特再懇切上陳,如蒙俞允,請一面諭洞遵辦,一面敕總署知照英巴使、匯豐,以期捷速。伏祈聖裁!再,唐景崧電稱:宣光法頓兵固守,有輪船二、洋杉板一;會黃守忠攻之。現籌銀五千濟守忠,並解後膛鎗千、彈百萬分濟劉、黃、唐各軍,又解後膛一千七百四十枝、彈百萬連銅帽五百萬、藥三萬磅濟岑軍。祈代奏。
十月初一日,奉旨:『寄張之洞:兩電均悉。籌濟臺、越軍事,具見公忠;深堪嘉尚。即分別妥速辦理。所請再借銀百萬兩分濟滇、桂各軍,依議行。該衙門即知照巴夏禮電告匯豐洋行。此款借到,張之洞速行解運,以資飽騰』。
·北洋會辦吳大澄致樞垣擬援臺十策請代奏電
大澄現擬援臺十策:一、劉銘傳部下現存勇丁,擬請每月各給銀十兩。一、就臺北招勇,每名各給銀八兩。一、援兵能赴臺北者,每月給八兩。一、援兵能帶後膛鎗一桿,到臺後賞銀十兩;帶後膛砲一尊,賞銀百兩。一、北洋銘軍舊部,酌撥兩、三營赴臺援應。一、重價僱英、美、德各商黑夜裝兵偷渡,由他水口繞道赴淡水。一、南、北洋協撥兵輪,令在廈門一帶遊弋,專截香港裝運煤、米之法船。一、臺南兵力尚不甚單,應令酌撥臺北,由陸分起前往。一、飭劉銘傳嚴禁在臺遊勇滋擾臺民。一、飭林維源借餉,由閩關撥還。請代奏。(十月初三日)
·旨飭楊昌濬等斷法接濟及派船繞道援臺電
旨:『據吳大澂條陳援臺之策,擬以重價僱英、美、德各商輪黑夜裝兵偷渡,由他口繞道赴淡水;並令南、北洋所撥兵船在廈門一帶遊弋,專截香港裝運煤、米之法船等語。繞道赴臺、斷敵接濟,前已疊飭穆圖善、楊昌濬竭力辦理。巡撫事繁,楊昌濬難於兼顧,張兆棟著暫緩交卸』。(十月初四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威利船抵臺電
頃接「威利」船主廈門電:『登臺岸四百五十人;風過大,載回二百二十人』。洋砲手二十,接葉文瀾覆電:『由恆春登岸,軍火各隨身帶』等語。已電請彭軍門暫安置,容日或由廈、或由泉州漁船潛渡,或仍由「威利」運臺。現已飭「威利」回,再裝江陰餘勇、軍械;所存廈勇亦當設法潛渡。薛委員已登臺岸,自初八日至十六日諭旨文件均到。恆春上岸,較僻而妥;距臺北千餘里,總可逕達。匯餉銀,聞亦可到。(十月初八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臺越均戰勝法人電
淡水未失;九月二十六、七日,法兵自基隆往淡水,途遇華軍,敗之。又越南電:『十月初二法人所統土、客大隊,被黑旗及云南兵所敗;退止叢林中,乃免』云。(十月初八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英國調停中法未成並法廷堅守原議如不允仍戰電(二件)
頃倫敦電:『英外部云:「為中、法調停之事,未能成功」云』。(十月初九日)
林椿來,〔面呈巴德諾函內開〕:『接茹斐禮電云:我等並未與曾侯商辦;聞曾侯飾詞以誑中朝,其實毫不知我等命意所在。法廷現仍牢守原定之議,只可將淡水、基隆暫據若干年之處,聽與國秉公調處。然調處時,先須查照天津條約辦理,將北圻華軍撤回;倘中國願自與法國逕商亦可。至法國雖暫據基隆、淡水,並非貪其地,亦不干預地方官之權。惟中國不允此議,仍戰爭不已;至盡據臺灣全境,屆時恐難中止』云。(十月初九日)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與法廷磋商和約電
陽。前八條,葛不允傳。奉微電,惟重界、貢二事;澤遵辦節略示葛:一、華允越交鄰。二、越與各國訂約,無礙於華者可允。三、越照舊貢華。四、自諒山東某處至保勝下某處畫線,依線劃可分之界。五、華允派員商邊界、商務。六、華、法、越兵停戰。七、約畫押後若干日在北京互換,未換前,撤封口法船;已換,即退臺北法兵。八、西曆本年元旦前,中、法約仍照行。此約譯漢、法文各三分云云。葛云:『不去「保護」名,則法功不致盡棄。此稿可送』。乃以示瓦,瓦大怒云:『有修界事,即無和理』。龐私告澤,謂『瓦怒未足憑,中國可堅執,勿遽退讓』云。澤之第四條因劃界必依山川,故未逕言直線為界;第八條係暗廢律約,並廢法文為主之語。李相或他人有與法人議事者,乞屬隨時電澤,免致歧異。(十月初十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臺北滬尾大戰獲勝現籌規復基隆摺(附旨)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臺北滬尾地方大戰獲勝,現籌規覆基隆情形事。
竊臣接據臺灣道劉璈稟稱:『滬尾自八月十四日開仗之後,法人屢思乘間登岸。二十日卯刻,法船先開大砲攻我營壘,一面放小劃數十隻載兵數十名蜂擁上岸;我軍三面包抄,擢勝三營敵其南、淮軍二營截其北,中間則有健營土勇數百人禦之。鏖戰至午,法兵不支,紛紛逃竄;被我軍尾追,追入沙崙之草寮。法船頭目望見,遽開砲轟擊迎救;夷卒上船,然已傷斃百餘名、沉溺數小劃矣。是日自卯至未惡戰四時之久,陣斬首級十餘顆,奪獲鎗械多件;我軍弁勇僅傷亡數十名,實屬大獲勝仗。又探詢基隆法兵不過千餘人,皆漢奸及安南脅從之眾。該法人於九弓坑、獅球嶺、佛祖嶺、木瓜嶺、牛稠山頂、二重橋、山頂大砲臺、後山等處紮營安砲,法提督親自梭巡;晚間率兵回船,惟留安南各處人駐守營卡。昨有安南人逃赴提督曹克忠營內剃髮投誠,業加撫慰。現在官軍進紮蝴蝶嶺,合官紳助募之土勇數千,已不下萬餘人;正可進圖基隆』各等因。臣維兵法莫善於用間,軍謀尤貴乎乘機。法人垂涎臺灣,挾全力以思逞;其引誘中華奸民及驅安南裹脅之人以助戰,皆意計中事。臣前奏請飛飭楊岳斌帶兵救臺,以該處為海道咽喉,不可坐視其失。客軍渡臺已非易易,而又有不服水土、不熟情形之患;則駕輕就熟,且有不如鄉兵之可恃者。臣於九月初六日密電劉銘傳督飭該鎮、道等籌備臺灣富戶之款,重價募生、熟番萬人以資守禦,亦實有所見;今據該道劉璈稟稱有越人投誠及富紳助募土勇之事,臣愚以為用間乘機,在此一舉。擬請密諭撫臣劉銘傳,督飭所屬文武將領將法人派守營卡之安南人民多方招納,以分戰勢;並訪求臺灣所屬忠勇明幹紳士,激以義憤,勸令倡辦團練,相機殺賊。務乘此次滬尾大捷、軍聲方壯,分道奪取基隆,庶為得勢。謹奏。
北緒十年十月初十日,奉旨:『前據劉銘傳奏報八月二十日滬尾勝仗,業經降旨宣示並疊諭該撫將被脅越人設法招徠、聯絡紳團,攻復基隆矣。摺內提督曹克忠,自係曹志忠之誤。該大臣飭令劉璈隨時稟承劉銘傳妥為辦理,共奏膚功;不得稍存畛域之見』。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法兵船分赴臺越現增兵出關電
龍州電:『船頭添輪、郎甲添壘。又密探:本月初七日法兵船一到越。前月自法來兵船三,每船各裝兵千人,以三分之二赴越,餘赴臺;約十一月半到云。此時桂軍尚與云軍未合,惟有增兵攻其東路以收犄角。今派在籍前廣西提督馮子材募十營由欽赴龍,出關攻廣安一路,以圖海防;派本任廣西右江鎮總兵王孝祺統率一軍赴越協剿。(十月十一日)
·旨寄劉銘傳臺餉緊急已嚴催趕辦不得飾詞推諉電
旨:『臺餉緊急,前據沈保靖電奏,擬籌匯銀二十萬;著楊昌濬嚴催趕辦,用廈門海關印文向英商匯兌,令彭楚漢設法速達,源源接濟。臺南兵、餉兩項,尚可接濟臺北;劉璈如意存膜視,即嚴參治罪。朝廷於援臺兵、餉,不遺餘力;劉銘傳不得以餉絀兵單,飾詞推諉干咎』。(十月十六日)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法俟華出償款則退臺北之兵電
葛面述瓦言:『法一索全允津約,二議久據臺北;華出償款,則可早退』。葛屬澤請旨,澤答『津約可擇允、不可全允;法臺北兵宜早退。此二事皆已奉旨,不敢再瀆』云。(十月十八日)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著趕修赴閩電
旨:『寄曾國荃:據奏「北洋快船在滬修理,會同赴閩」一摺,著即飭催將快船趕緊修竣,令七船聯為一氣,即日赴閩聽候調度。左宗棠、劉銘傳務當妥為駕馭,以便水陸夾擊,共奏膚功』。(十月十九日)
——以上見原書卷四十九。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總署威利船裝勇械已立合同電
邵道電稱:『「威利」船以三萬五千金作押,現肯裝勇械;已立合同,約二十九日赴江陰。臺餉缺,較甚勇械;無餉,萬不能保。至於借出使經費十萬濟臺,原可通融;惟變金一層,恐臺不能兌換。臺北用銀而不用金,折耗更多,又不濟用;不可不慮。倘必須變金,應請轉電傅相。臺餉十三萬,傅相電匯滬轉寄,尚未匯到;擬由使費暫借十萬變金,交「威利」寄。可否乞示』等語。(十月二十八日)
·旨南洋五船著曾國荃飭赴閩省妥籌援臺電
旨:『式百齡既經北來,所有南洋五船著曾國荃即飭吳安康等統帶赴閩,歸楊岳斌調度。該前督未到以前,交楊昌濬調遣,妥籌援臺之策。朝鮮之事,必須審慎籌辦,不宜輕開兵釁。式百齡前往,或偏執己見、或意在見功,不服調度,事均可虞。該將行止,著李鴻章妥議具奏』。(十一月初一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已令式百齡赴旅順電
式云:『七船援臺,本無把握;再減兩船,更為難。我固願北,懼違旨。南船非操演月餘,不能成行』云云。鴻令帶「超武」、「揚威」兩船赴旅順與朝鮮馬山浦。日船進仁川,相距數十里。丁汝昌向與洋將共事,頗聯絡;嚴屬其勿輕開邊釁,必不至偏任己見、不服調度,可紓宸廑。乞代奏。(十一月初二日)
·兵部尚書彭玉麐等致樞垣已派兵渡臺需餉向港商暫借請敕撥還電
旨撥兵雇船援臺,援軍已派新舊十八營出關規越,萬難更抽。八月派方恭潮勇五營援閩;今閩大軍云集,無須於此。且潮勇與閩人不洽,臺多潮人,風土尚習;擬調此軍援臺,已與左、楊商允。港、滬皆無洋輪肯往,廈門風聲太大;既訪得南澳、汕頭一帶尚有民船潛渡,此五營揚言回粵,到澳、汕一帶分起相機,已派員弁往備船。惟渡臺須帶五月餉;免後籌濟,已商閩發兩月、粵籌三月。粵庫久罄,各營停餉月餘;擬向港商設法暫借,伏望敕撥確款歸還。因函商電商閩、廈、南洋、滬、港,頃始定議。請代奏。(十一月初三日)
·旨寄彭玉麐等援臺甚是借款奏明由部核辦電
旨:『據彭玉麐等電陳調營援臺,分籌餉銀等語;所籌甚是。援臺是第一要務,穆圖善等密飭方恭以回粵為名,統帶潮勇五營速赴南澳、汕頭一帶設法渡臺。其餉銀,閩發兩月、粵發三月,備足五月之用。粵餉不濟,張之洞等即向港商籌借,仍與前項借款一並奏明,由部核辦。並由閩密咨劉銘傳知悉』。(十一月初三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閩撫劉請飭閩關借二十萬不可失信電
閩撫劉九月三十日來電:『九月二十三民船赴廈告急,到否?現同華洋商人議兌款,華有五萬元,洋有六、七萬元;必均在廈收銀,始能由臺兌銀。萬不可緩。前請旨飭閩轉飭廈道海關借二十萬,知會葉道文瀾屬付臺商;無論如何,先備十萬交葉道兌此急款。再借十萬,候設法續兌。救命之款,萬不可失信,自絕生路;否則,恐誤大局。一切分兌,已函致孫並葉道。澎湖,臺南不肯接濟,請旨飭閩趕緊接濟。請轉電總署』(十一月初四日)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法大舉兵我不能敵臺北一失臺南立亡請速派援電
頃省帥來電:『二十五法又添陸兵五百,聲言安南官兵敗退,抽調二千人來臺大舉。連日逼基隆附近百姓歸順,派夫修營;不從者以兵攻之。百姓求救,不得已以曹軍前紮離基二十里五堵地方,壁壘相望。我軍多病,難當大敵;孫軍病甚,愈處危險。臺北惟茶、米不缺;第一無餉日久,兵不能敵、民亦不安。臺北關稅、釐金每年百萬,彼族得之,有煤、有餉。臺南平陽無險,萬難守禦;臺北失,臺南立亡。日本船接濟,川流不息,必有狡謀。我無兵船,束手坐待受困。海島孤危,如何能支!務求朝廷俯念全臺土地生靈,將士數月苦守血戰,速計救援。事甚急迫,危在朝露;惟有痛哭陳情。摺奏難帶,此電信費銀千兩,請洋人旒儇送寄。兌銀到廈門,更為急要』。(十一月初四日)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吳鴻源自廈帶隊潛渡臺灣電
昨據溫州鎮吳鴻源呈報:『奉旨渡南,遵於十月二十九日自廈起程,帶同所部「春」字營於惠安縣屬之崇武、獺窟等澳不動聲色,分起潛渡』。另稟請餉,現已飭司酌給。查臺住漳、泉人多,該鎮又可資聯絡;合為電達。(十一月初六日)
·旨寄曾國荃楊岳斌著調度五船援臺電
旨:『電曾國荃、楊岳斌:臺事萬緊,該前督著調度五船援臺,即由江西迅速赴閩;毋唐前赴金陵,致稽時日。劉銘傳電稱:臺南法船擾至馬祖澳;著曾國荃飭吳安康格外慎重』。(十一月初六日)
·鴻臚寺卿鄧承修奏疆臣阻兵臺防危急請派重臣速往調度摺(附稟呈二件)
總理衙門行走、鴻臚寺卿鄧承修奏:為風聞疆臣因病阻兵,臺防危急;請旨密派重臣速往調度,以固軍心而維大局事。
竊以法夷侵犯臺北,警報紛來,千詭萬變。八月中,忽傳基隆之捷、忽傳滬尾之勝;既而,忽傳基隆失守矣。自法船封口,臺報不通;即間有電音,亦不過以餉缺兵單、疾疫無援為詞。坐耗數月之糧,未嘗接一仗、殺一敵;臣心竊疑之。因博訪人言、參稽文報,咸謂基隆之退,我軍實未嘗敗、且未嘗戰也。徒以知府李彤恩與孫開華同駐軍滬尾,挾其宿怨,飾詞告急,簧鼓眾心。劉銘傳驟為所惑,遽令撤師;將士雨泣,百姓遮道攀留莫及。關稅務司來稟:西人言之,尚為憤懣;不獨基隆廳一稟歷歷如繪也。我兵以是日退回,法兵即以是日據岸;迨至二十日孫軍大勝、法將授首,滬尾之防固、臺北之守嚴,而基隆竟不可復矣。劉銘傳素號知兵,一著之失,兵家豈無。且聞法兵登岸之始,不過千人耳;該撫自應力圖補救,乘其營壘未固、喘息未定之先,合集士兵更番鏖戰,分兵以擾之、多方以疲之,彼以主客異形、眾寡異勢,又安能久據而立於不敗之地哉!聞該撫自基隆退後,知為李彤恩所誤,愧悔莫追,神魂若失;舉動語言驟改常度,竟似有心疾者。閩人皆知,而獨不肯為朝廷一言耳。夫師之進退,在乎主帥;全臺之命,係於一人。今曹、章諸將已無所稟承,株守七堵業經數月;朝廷若不早為措置,臺防決裂恐在目前:臣實憂之。臣愚欲乞密旨電飭楊岳斌無論行抵何處,迅速渡臺察看劉銘傳:如精神識略足鞏全臺,即令傳旨責成限日克復基隆以贖前過;即以基隆之得失,定該撫之功罪。倘病狀屬實,則應先解其兵柄,諭令靜養,冀效將來。一面嚴飭曹、章各軍剋期進取,不得遲回,致生他變。一面按照基隆廳所稟,確查李彤恩挾私誑稟,致失事機罪狀;如果屬實,即行就地正法以肅軍心。至梁純夫稟中有傅相私電劉鋁傳,謂「基隆可守則守,不必強爭」;法來格亦有「劉爵帥先令孫總鎮退回滬尾,孫鎮誓死不遵」之言。雖係得自傳聞,而失機喪地、調度乖方,虛實均應根究;乞一並飭令楊岳斌密查,據實具奏。現在恆春、新竹、鹿港各口處處可通,並懇諭令楊岳斌不必守候全軍,致稽時日。另照錄基隆通判梁純夫、淡水新關稅務司法來格二稟呈覽,伏乞聖鑑。謹奏。
光緒十年十一月初六日。
謹錄基隆通判梁純夫上臺灣道稟,呈請御覽。
敬稟者:日昨曾將爵帥於十三晚三更後漏夜傳令拔隊回援臺北緣由,約略馳稟去後。因匆匆未及詳細具稟,謹將當晚因何拔隊實在情形,為憲臺陳之。
十三日已獲勝仗,法人均已驅逐下嶺。是晚卑職到大營,與爵帥談及軍事;謂『明日當有一場惡戰,仙洞旁高山為敵人所必爭。幸我四十磅大砲兩尊已移,可以攻擊對面山頂之地。且今日已經苦戰獲勝,士心已壯;再加賞犒,法人可以聚而殲旃矣』。正在談議間,適章、曹、蘇三軍門到大營;所談者,亦係明日如何進剿、如何接應、奮力弁勇當如何獎賞之事。其時,前敵營務處李彤恩即已兩度飛函謂:『法明日定攻滬尾,兵單,孫軍門之勇萬不能靠。若不派兵救援,滬尾必失。且領事費里德、稅務司法來格云:「法人十四日十點鐘定攻滬尾;致破之後,長驅到臺北。臺北空虛,料難抵禦。若臺北有失,則全臺大局不可問」。以洋人論,則基隆重而滬尾輕,以中國論則基隆輕而臺北重;務請率師救滬尾以固臺北根本』。又引李傅相電信「基隆兵單力弱,可守則守,不必強爭此孤注為難」。一連兩信所云,大略如是。爵帥當親筆致書孫軍門與李守,謂『基隆兵尚不敷,不能派隊馳救;現已飛調甫到新竹之武毅右軍左營赴滬。基隆今日甫獲勝仗,諸將不肯拔隊,萬難分兵;請堅忍為一、兩日之守,以顧威名而全大局』。爾時尚無拔營之意。及三更時候,李彤恩又有八百里排單來營告急;中間所云如何,無從而知。爵帥方寸已亂,漏夜密傳章、曹、蘇三軍門即時拔隊下艋舺;經各軍門力求,而帥意不肯,仍飭拔隊。各統領無可如何,不得不勉遵將令。三更後,傳卑職吩咐眾隊同大隊下臺北,著即收拾行李。卑職側聞之下,不勝駭異。當經力請其暫免拔隊,待兩、三日後看滬尾信息如何再行打算;並回以『孫提督係久經戰陣、有勇之人,兼有劉統領新勇營弁,另柳春和一營、李彤恩三百,豈不能為一日之守!不日新勇到,又多生力數百;總請放心。若棄基隆而不守,則基隆以逵宜蘭而蘇澳,非復國家土地矣。況守基隆,即守艋舺;基隆不守,敵人即有立足之地,不獨可以直下艋舺,且到處可擾。其關繫大局,殊非淺鮮』。言之至再,聲淚俱下。而帥意難回,總以顧臺北為言;且謂『各統領已經拔隊,我之軍裝、行李已發,毋須多談,作速起程可也』。卑職無奈,星夜馳下臺北。十四上午到郡晤商陳守,知滬尾已經開仗,孫軍門勇氣異常;法人泊口之船不敢登岸。卑職隨與陳守會銜飛稟爵帥,請其傳令各隊伍仍回基隆;但大隊早發,已不及矣。此事之誤,皆由李彤恩不滿孫軍門,專講孫軍門壞話;甚至謂孫軍門「三營之勇不及五百人,且斷不能戰」。以致將爵帥之心搖惑,直令數月苦守、苦戰之功廢於一旦;直合九州鐵,不能鑄此一大錯矣。大局已去,徒喚奈何!然不能不作亡羊補牢之計。各統領到後,爵帥即飭令馳赴滬尾;而水返腳直通基隆一路,毫無議及。卑職婉轉求懇,現始飭令曹軍門仍回水返腳以上擇地駐紮,以防敵人長驅而下。基隆營盤經法人豎旗,並有洋兵駐守;然為數無多,尚可進取。有土人竟請奮勇打基隆,而帥意不合,真無如何也。刻下兵勇、土人怨聲載道,皆誤於李彤恩之張皇妄報;不斬李彤恩,無以謝臺北及基隆百姓矣。
卑職未嫻軍旅,昨由陳守稟請,准募土勇兩營,與卑職督帶防剿;卑職於土音素未習慣,且倉卒募勇,未經訓練,其?用與否尚不可知。惟有盡心整頓,以效馳驅而已。
祗請勛安。梁純夫謹稟。八月十八日申。
謹錄淡水關稅務司法來格呈總稅務司文,恭呈御覽。
法兵未登岸、未曾據有基隆之先,而基隆戰事實多奇異。
按法兵往攻基隆,派有一隊中國之天主教民首先登岸,為中國曹總鎮擊敗;而劉爵帥令曹總鎮退兵,隨法之中國天主教民乘勢攻取基隆,散居民舍,行同野獸。當本月初五日其中有一教民獲該地一十五歲幼女,強行姦辱;該地人大怒,群起同讎,殺僇隨法之中國天主教民約二、三百人,餘皆逃回法船。
劉爵帥退至板加地方,該地人民怒而圍之;捉爵帥髮,由橋中拽出肆毆,且詬之為漢奸、為懦夫。爵帥惟曰:『好!好!爾輩欲我戰乎?我今即回基隆去。但爾輩誰為隨我去者』?言甫畢,計挺身前立願隨爵帥去者約有千五百人。爵帥即以火鎗、銀錢分給此眾,率之而行;聞沿途添收樂從人民,已計有七千之多。
劉爵帥先令孫總鎮退回滬尾地方,孫鎮不遵,回言『吾今誓死於吾汛地內矣』!按孫鎮步兵三千,軍械甚精、軍容甚整,進退步伐皆有可觀;加以其兵久經訓練,殘糧按月支領無虧,士飽馬騰且皆愛戴孫鎮。而孫鎮立營之地又多高下起伏不平,地利得矣;似無難擊退登岸之二千法兵也。茲我亦急欲見此戰勝負之所在。
今法兵砲艦在淡水者七、在基隆者八。法兵在基隆登岸時,告於海關,啟門入;查器物畢,仍付鑰匙於海關人而出。惟將海關之轎借去,以備孤拔乘坐。
今在淡水之法水軍提督李士卑斯,凡商船上下貨物,一無所禁阻。凡為海關存銀之諸銀號,其人皆逃;所有徵進稅銀,我自行收存。
再者,近日傳聞少有不符:有言劉爵帥未回基隆,仍住於板加地方,終日不出衙署,心身皆無所用;惟曹總鎮在基隆盡心辦事。
一千八百八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即中國八月十九日,由淡水新關具。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川勇由恆春上岸鎗亦到電
省三電:『「威利」運川勇由恆春上岸,南洋糧船所運黎意鎗亦到;感謝』。(十一月初七日)
·旨著程文炳軍由江入閩速復基隆電
旨:『臺事緊要,著派孫開華幫辦臺灣軍務。該提督滬尾一戰,聲威頗著;劉銘傳當同心協力,共濟艱難。吳鴻源一營已由廈渡臺;臺北兵力尚單,程文炳一軍由江入閩,到後即令照吳鴻源渡臺之路迅往臺北助剿,速復基隆』。(十一月初七日)
·旨龔照瑗交劉銘傳差委著邵友濂辦理援臺事宜電
旨:『龔照瑗赴臺,交劉銘傳差委;上海應辦援臺各事,著責成邵友濂經理』(十一月初八日)
·臺道劉璈奏法違公法封禁臺口阻礙通商請咨各國理論摺
臺灣道劉璈奏:為法人違背公法,虛聲封禁臺灣口岸,專礙通商;請先咨明各國理論事。
竊本年九月初九日,奉督辦提臣劉銘傳行知:法船定九月初五日封禁全臺海口。旋接法酋文稱:『封禁臺灣海口,由南、西、北、東至外國名叫普安得島麥為止』等情到臣。伏查法人無禮索詐,背約開兵,擾害通商、殘虐百姓,實為公法所不容,應亦各國所不齒。我朝廷篤交柔遠,屢示寬容;而法人愈肆驕橫,不自改悔。業經明降諭旨,布告中外;並嚴飭各省地方文武保護和好各國商民,即法人安分願留者亦在保護之列。中國於法人,可謂仁至義盡;至不得已而接戰,仍孜孜保護通商為先、絕不議及封口者,無非顧全各國通商起見,不忍以法逆之故,貽累我和好各國也。
茲法人突稱封口;查「萬國公法」本有戰國封堵敵國海口之例,局外各國原不能禁。惟論法人今日情形,其不合公法、不應封口者五,不應封而准封、有礙各國今後通商者亦五;不能不先請咨明各國,一為理論。查公法例載:交戰師出有名者謂義戰,若違背公法即謂不義之戰;局外諸國例得辯問。法人始則無理侵我屬國、繼則無理撲我防營,反索我賠款;又先攻我基隆及福州船廠,迨基隆、滬尾敗後又封禁。試問封口先憑義戰;戰且不義,口何由封?臺灣原止提出基隆、滬尾、安平、旗後四口留與各友國通商,各國行棧林立,獨無法國商人。法果理直兵強,專欲奪佔臺地,則臺、澎沿海四千餘里無處不可登岸,所建城池無處不可進攻;乃法兵到處畏縮,偏於各國通商不過二、三十里之口岸肆意騷擾。可知法人固不能得利臺灣,特陷害各國通商耳:其不合義戰封口之例一。又例載:軍旅虐待居民,擄搶燒殺、姦汙婦女、毀壞房屋及一切殘忍之事,皆為戰例嚴禁。並載:陸路交戰有散兵劫掠,必以強盜論等語。今法人佔基,弁兵姦擄入兵船有百數十名之多;又在南北海面假稽查之名,截劫民船魚米、雜物,擄掠民人。此等暴行,實同強盜;尚何配為敵國而公然封口乎?其不合戰例封口之例二。又例載:城池地方被戰者圍困,局外者不得與之貿易;封港亦同一例。今法兵聲言攻臺,不能為竟日岸戰與我中兵爭尺寸土,僅竊據我所自棄之基隆偏隅,隔離城池遠甚;何謂圍困?抑知公法必待圍困而後准封口者,原以敵國軍械、糧草缺乏,必仰濟於通商,戰國始乘勝封口以困之,使速求和;故局外各國甘受禁商之損而莫違。今臺灣兵精糧足、器械裕如,已非法兵所敢近犯。即再征兵,全臺義民百萬、素習刀鎗,一聞君父之讎,隨呼隨應,靡不裹糧、坐甲,誓與讎寇不共戴天;一切軍需,就地取用不竭,並無須求助外人。是困之無可速和,轉速戰也;法人封口果何為者?其不合圍困封口之例三。例載:戰國徒以出示禁絕往來,則非實力封堵;與祗派數船在洋面梭巡而無定所者,亦不作封堵論。今臺灣沿海商民船隻四通八達,若實力封堵,非有累百兵船不能;法艦犯臺統計不過十餘艘,其遊弋臺南安、旗二口者僅一、二艘,時去時來,渺無定所:其不合實力封堵者之例四。又例載:封堵敵國口岸,其勢衰弱而不實力辦理,即作為廢弛。又載:師敗,歸為廢紙。今法人一敗於基、再敗於滬,屢戰屢北;於臺南並不敢登岸交兵:其衰弱已可概見。各國應即作為廢弛;法人何得靦然封禁,徒礙通商:其不合實力辦理之例五。此五者,皆法人自外於公法。原不應有封口之舉而於各國通商有五礙者,祗得更申其說。如通商口岸教堂、洋行、貨物、商民所在甚多,素由中國保護;今法偏欲攻犯商岸作為戰場,彼此鎗砲相加,更何分辨某國某行某人,勢必至互有燬傷,保護不及。其各國受害商民,自應向法國理賠,不與中國相干;即中國受害之處,亦應取償於法。因法人違例擅禁,偏擾商岸:其礙一。通商交涉,所欠洋行各款向由地方官提追。今商岸禁,原欠商民皆藉口於生計已絕,莫能歸還;且有遷徙他處,官中無可提追者,勢不能不概從緩辦:其礙二。通商以洋藥為大宗,臺灣每年進口洋藥售銀計在四、五百萬兩。法人封口,洋藥不通;曾經紳耆公請從權劃出官莊,准民自種鷹粟,照例納稅助餉,無礙民地五穀,免貽洋銀漏卮。言本有理,事亦至公。地方官自應准如所請;將來鷹粟廣種,洋藥勢必禁銷:其礙三。中國各省通商口岸甚多,若盡如臺灣法人僅以數船虛聲便聽封禁,則何口不可虛言示封;恐各口商民均有坐困之虞,大為通商之害:其礙四。各國派撥兵船保護商民,原係公法正辦。今法船突來封港,中國官照例嚴禁探水引港接濟,有犯立斬;各國兵船自不得與法船往來、同泊一處,以避嫌疑而免誤傷。惟護船離岸太遠,保護困難;若泊岸太近,法兵犯及近岸,中兵必儘力開砲抵擊,恐有鎗砲誤傷,均不得歸咎中兵:其礙五。法人於公法既有五違、於各國通商又有五礙,要皆於中國無損;中國原不值與辯。祗以臣歷奉保護友國商民之恩旨,今法逞兵臺灣、專擾商民,倘各國未能執公法以全通商之區,臺官亦祗能照戰例稍謝保護之責;非不設法保護而勢有礙難,不得不先以直告。法兵現據基隆,口原封禁;此外各口應否一概聽其虛言示封及應否專攻通商口岸以全友邦之處?應請旨飭令總理衙門咨明通商和好各國,以申公論而顧大局。
至法人竄擾臺灣,形同盜賊;臣責在守土,惟有拚此微軀,隨督辦臣協同在事文武率我義兵專待法人登岸,與之決一勝負。若輪船砲臺,早經稟呈多不足恃;臺防並不藉此為短長,他非所敢知也。彼法人傳教互市,在所必絕;萬無縱寇枉和之理。早知廷議嚴飭臣民一心,亦無俟微臣瀆陳。謹奏。
光緒十年十一月初八日,奉旨:『……』。
·臺道劉璈奏請與德國立互助盟約以保全臺片
劉璈片:
再,自基隆退守後,滬尾雖經報捷而彼族恃據基隆,頗有席捲全臺之勢。日來分遣兵輪數號遊弋臺南各海口,並常泊於安平、旗後口外,封禁中外船隻,不容往來;意在圍困全臺,要挾和款。幸蒙聖明洞鑒,堅持戰議;並飭南、北洋暨閩、粵兩省疆臣設法援臺,致足彰國威而作士氣。惟馬江之失,官輪盡焚;基隆之地,寇據已穩。若無大隊鐵甲兵輪與之折衝海上,亦恐援臺之法有時而窮。至招土勇,未始非救急之謀;而器械不齊、紀律未諳,烏合尤難得力。海口一封,關稅全無;統搜庫儲,不過勉支一、二日。設再兵增餉乏,譁潰滋虞;欲制鴟張,苦無良策。惟有舍經行權,以借用洋款為名,將法人所未及封之後山番地口岸或澎湖一島酌定年限,倣照香港、澳門例出賃與國開設碼頭。所有臺、澎利源所在曾經稟辦、屢奉督臣批駁之煤務、五金各礦,皆令包採納稅或與我合辦,辦法有數端;必須通籌利害、權衡緩急,切實妥商,似亦暗中借援之一法。查泰西各國勢均力敵,互相猜忌,從不容獨肆鯨吞。法人逞強歐洲,其目為世讎、兩不相下者莫如德意志一國。德自同治九年勝法以來,憂盛危明,無日不以防法報復為患;法果得志亞洲,德患愈甚。而德又與我最稱和好,凡屬軍艦、器械,緩急皆肯代為照應;豈真愛我中國,蓋忌法者深也。又,德雖稱雄西土,航海東來,常以未得亞細亞片土為其駐足為憾。今得於臺灣前後開立碼頭,大利在握,彼必樂從。顧或者謂彼獲其利、我即失其利也;此說誠然。臣愚以為兩害相衡,則取其輕。同為他族,一好一仇;同為失地,一讓一奪:異日圖之,當有曲直難易之別。應請斷自宸衷,飭令總理衙門王大臣等速議覆奏,一面電飭駐德使臣密商該國朝廷及早定議。或按「萬國公法」與德國另立互助盟約,除此次中、法戰事不與外,此後兩國遇戰互相助兵。而助兵本國仍得自居局外,公法確有明條;德亦似可照允。果如所擬,俾得迅撥兵船來臺指名扼守,藉開碼頭,庶全臺機勢通活;是為不援之援在。德船遊歷臺灣,不助軍裝、不干戰事,並不入法船所封各口,於公法無所違礙:德人既師出有名,法人更無辭可阻。從此臺防藉德勢以永固,德人益藉臺利以全交:似為兩得。況後山撫番開墾,糜費多年;格於治法難行,終歸不治。澎湖便於泊船,兼有煤礦;第風沙四遍、百物不生,窮島孤懸,尤易坐困。一係臺前、一係臺後,棄之均較基隆為輕。現皆為法人所不經意,我甘出賃,德固有利可興、我亦無所不利。即有不利於我,與其全臺淪為法有,終貽海疆無窮之患;何若權分與國,聊解目前孤困之危。萬一德與法鷸蚌相持,我尚可相機行事。此所謂兩害相衡,則取其輕者也。謹奏。
光緒十年十一月初八日,奉旨:『……』。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法到七輪攻滬尾並劉璈跋扈請轉達電
臺撫劉電:『奉旨恩補撫缺,喜從天降;寄稿由楊轉奏謝恩。敵人聲言添兵四百五十,十月初六到小輪船七只;云俟兵到,齊攻滬尾。將士病漸愈,能戰尚少;孫病未痊,傳亦病。餉由廈兌;全臺現銀不多,經李彤恩、鄭建忠設法借用錢票能行,即可周轉。龔道催「威利」由恆春運淮勇五百,月底可到。左相奏募兵萬人,餉從何出?此間餉拼湊,敷至年底。土匪現平,焚擄英國教堂六、七處;恐英人又將束手。南、北洋兵輪能否來援?船砲不敵,或護送兵輪濟臺、或到上海退作來勢,使敵不敢四散,不可輕戰。劉璈近更跋扈,自行發摺奏事。孤島久困,內哄外患,萬難久支;一旦決裂,不可收拾。盼速援!請轉電。(十一月初九日)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報到任後收支數目及存款電
旨遵查自濬到任後臺北匯去銀六萬一千六百餘兩,臺南匯去四萬二千六百餘兩,澎湖兌去銀五萬兩。又,葉文瀾代津匯去北洋銀十二萬兩。李傅相傳知福藩司於津款內劃出四萬八千餘兩作為閩解臺之款,由廈門撥還;葉文瀾現尚存廈十餘萬兩,由劉撫委員在廈陸續匯兌。又,道濟公棧傳遞臺南北文報,或四、五日至,或七、八日至;來易去難。(十一月初十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邵友濂電援臺各事亟須秘密請留龔照瑗籌辦電(附旨)
邵友濂來電:『援臺各事亟須秘密,全仗龔道熟悉情形,向洋行往返苦探;惟議多成少,而轉運八、九次,尚無漏洩、阻撓喫虧等弊。若改付友濂經理,道署與洋行無往來,勢必經手旁人;事未諧而風聲已播,必致貽誤,關係綦重。友濂顧慮大局,非敢推諉。乞奏請暫留龔道,庶前敵、後路均獲實濟。伏求洞察』!
十一月十二日,奉旨:『李鴻章電稱邵友濂請暫留龔照瑗,尚係實情?龔照瑗,著准其暫留上海辦理援臺事宜』。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報運臺餉械並法兵病斃過半電
近運兩次營餉,一、三萬兩,一、二萬兩,均由布袋運港登岸;請奏聞。又,由華商分三起匯銀五萬元。至軍火,乃派員弁四出於汕、澳、泉、廈一帶設法,船難而小;現起解者兩批。已到越之法新兵止一千一百,舊兵病斃過半;兩法酋甚惶急。(十一月十二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吳鴻源渡澎募勇擬為力籌餉械電
吳鴻源只身潛渡,擬到澎募土勇為用。該鎮習臺事,以克復基隆自任;然無餉械,洞當設法助之。上海新購云者士鎗千桿,即將此鎗給吳用。該鎮之子吳文彬現在廈;若由滬運廈,由彭交文彬,自能運往。該鎮言此械係自用;伊交土人,自當百計運送。若此械尚阻,官運尤難;其理甚明。再,用吳必須厚餉大隊方有功。懇請撥專餉,亦交廈紳葉文瀾及吳文彬籌運;似較委員解匯尤捷。請飭左、穆、楊等酌辦。以後,洞仍當設法濟以利械。西報言『土勇守隘,當與法戰;孫、章多病,弁勇日損』等語。若不多備閩將土勇,恐難持久。故為吳力籌餉械,方可保臺逐虜。敬陳管見,備採擇。(十一月十二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臺道劉璈不肯接濟臺北電
閩撫劉電:『津餉十萬廈兌到,感謝。臺北兌餉,現設法用票能行,稍可周轉。劉璈遽以全臺捐借二百萬通稟各處請奏:倘左相即據以告,各省皆不協濟,自絕餉援。臺南六月報存庫款八十萬,臺北僅用七萬,不肯接濟。臺北若無內地接濟,萬不能支。該道尚未奉辦,先估大價阻遏餉援,意在掣肘臺北。法迫於外、劉攻於內,不可終日。旨令迅復基隆,精銳無多,難以力取。敵有兵船守護營壘,攻固難,備尤難。兵銳不能稍挫,一敗不可收拾;惟相機防剿,期保危局』。(十一月十八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抵閩詳查臺灣防務並籌赴援摺(附上諭)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抵閩詳查臺灣現在情形,妥籌赴援事。
竊臣於十月十四日行抵延平暫紮齊隊,業經電請總理衙門代奏在案。二十二日,接奉電旨:『南、北洋援臺八輪剋日進發』等因,欽此;仰見朝廷垂念海疆至意。現在臣所調江南各營,業已取齊;惟江西之營未到。臣於二十四日起程赴福州,二十七日晉省與將軍、督、撫臣面商進兵事宜,不敢遲回致誤。
惟以臣所聞臺灣近日軍情,證以臺灣道、府及印委各員稟報,則辦理實未盡合;有不敢不陳於聖主之前者。查法人犯臺,兵不過四、五千,船不及二十艘。我兵之駐基隆、滬尾者數且盈萬,雖水戰無具,而陸戰則倍之。撫臣劉銘傳係老於軍旅之人,何以一失基隆,遂至困守臺北,日久無所設施!臣接見閩中官紳逐加詢訪,並據臺灣道劉璈鈔呈臺北府知府陳星聚所奉劉銘傳稟批,始知八月十三日基隆之戰,官軍已獲勝仗;因劉銘傳營務處知府李彤恩帶兵駐紮滬尾,平日以提督孫開華諸軍為不能戰,是夕三次飛書告急,堅稱「法人明日來攻滬尾,兵單將弱,萬不可靠」,劉銘傳為其所動,遽拔大隊往援,而基隆遂不可復問。其實二十日滬尾之捷,仍係孫開華諸營之功;即無大隊往援,亦未必失滬尾也。滬尾距臺北府城僅三十里,如果岌岌可危,地方官有守土之責,其慎重當有過於他人者;而該府陳星聚屢次稟請進攻基隆,劉銘傳竟以無此膽識、無此兵力謝之。獅球嶺為臺北要隘,所駐法兵不過三百;曹志忠所部土勇、客軍駐紮水返腳一路者共八、九營,因劉銘傳有「不許孟浪進兵」之語,即亦不敢仰攻。且聞臺北各營將領及其土著之人,尚有願告奮勇、往攻基隆者。劉銘傳始則為李彤恩所誤、繼又坐守臺北,不圖進取:皆機宜之坐失者也。恭譯電旨,劉銘傳仍應激勵兵勇收復基隆,不得懦怯株守,致敵滋擾等因;仰見聖明洞燭,不稍寬貸。臣思劉銘傳之懦怯株守,或一時任用非人、運籌未協所致。李彤恩不審敵情,虛詞謠惑;基隆久陷,厥惟罪魁。擬請旨將知府李彤恩即行革職,遞解回籍,不准逗留臺灣,以肅軍政;並密飭劉銘傳速督所部剋日進兵規復基隆,毋任該夷久於盤據。
又,法人自九月初五日封禁全臺海口,由南、西、北、東至外國名普安得島麥地方為止。查「萬國公法」雖有戰國封堵敵國海口之例,然如係不義之戰,諸國例得辯問。公法所載城池地方被戰者圍困,局外者不得與之貿易,固也;若臺灣僅失基隆偏隅,旦夕可以收復,豈得以圍困論!乃僅憑法人一紙空文,遽准堵塞;在我固多不便,而於各國商務尤有窒礙。臺灣道劉璈呈請奏咨前來,理合請旨飭下總理衙門照會各國駐京公使據理辯論,立開臺灣海口,以保商局而重邦交。
臣現派已革總兵楊在元密赴廈門一帶確探情形,設法僱船暗渡營勇援臺。一俟南洋兵輪赴閩有期,再行調兵分擊馬祖澳、芭蕉山等處,以圖首尾牽制,不任其肆意久據。
至一切應辦事宜,臣既有聞見,尤不敢緘默不言;仍當與幫辦軍務將軍臣穆圖善、督臣楊昌濬等妥商籌辦,以維大局。謹奏。
光緒十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上諭:『左宗棠奏「詳察臺灣情形,妥籌赴援」一摺,據稱「八月十三日基隆之戰,官軍已獲勝仗;因劉銘傳營務處知府李彤恩駐兵滬尾,以孫開華諸軍為不能戰,三次飛書告急,堅稱滬尾兵單將弱、萬不可靠,劉銘傳為其所動,遽拔大隊往援,基隆遂不可復問。李彤恩不審敵情,虛詞搖惑;擬請即行革職,遞解回籍」等語。前敵軍情關繫極重,著楊岳斌到臺後查明參奏。李彤恩著先行革職,聽候查辦』。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請派淮勇援臺電
閩撫劉屢電臺北兵單,法添兵赴基;盼援甚急。楊、程各隊一時難抵臺,又係新募,少利器;頃與諸將籌商,擬由直防銘、盛兩軍選戰將帶新練淮勇七、八百人,配給鎗彈,僱船至山海關放大洋,繞赴臺地之卑南港登岸。惟弁勇須給三個月足餉,船價亦昂。擬飭長蘆運司在庫置備放各餉內移緩就急,撥銀五萬兩;除付勇餉、船價外,有餘即交船帶往交劉撫,以備接濟。各臺撥出老勇,仍令就地募補,歸隊操練。乞代奏。(十一月二十三日)
·旨著楊昌濬與臺灣各官通力合籌電
旨:『據楊昌濬電稱:「臺事可慮,半在法寇、半在堂屬不和。劉璈布置不錯,劉銘傳惡之;若易生手,恐臺南不保」等語。全臺均形喫緊,而臺北尤急。前據劉鉻傳電:臺道六月報庫存八十萬,僅借臺北七萬,顯係膜視臺北防軍;著楊昌濬確查具奏,不得稍涉袒護。總之,現在情形,不獨臺南、北宜聯一氣,即楊昌濬亦必須與劉銘傳通力合籌;師克在和,萬不准各存意見,致有貽誤』。(十一月二十六日)
·旨寄左宗棠等法船聚泊基滬著各軍迅速援臺電
旨:『據劉銘傳粵電陳:「法船聚泊基、滬,日內添兵將到,急盼救援」等語。臺防關係大局,曾飭楊岳斌、程文炳帶營馳援,尚恐緩不濟急;恪靖五營、方恭三營赴臺較近,著左宗棠、張之洞加緊飭催,覓船前渡。吳鴻源募勇,楊昌濬催令速到。李鴻章所挑壯勇,並著剋日遄行;安平、旗後、卑南等處均可登岸,著探明酌辦。南洋五船起程前進,以助聲勢。南洋所解云者士鎗,何日到齊?楊岳斌、程文炳兩軍迅速趲程,現在行抵何處?並即電聞』。(十一月二十七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福州電恪靖營渡臺電
接福州電云:『朝鮮事了,稍慰;不提中國,想外視之。臺北乞援急,屢奉旨嚴催;左相急到萬分,欲急渡臺。今日陳道鳴志及王詩正率恪靖千人,用重價搭商輪赴廈,由澎湖直抵璃渡;尚有兩營隨後發。事本險極,不得不然;好在臺南與馬祖澳近日法船少至。請轉電總署』。(十二月初一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規越援臺餉無所出擬借德款電
規越廣軍三十八營,月需約十三、四萬兩;因桂軍甚急、鮑軍無期,粵自不能不設法急籌,其款皆無所出。現援臺、援閩餉械費已不貲,約三十萬。以上各項或暫挪、或期票,刻皆索還。以臺、越關大局,係聖廑;特先墊後籌,舍己芸人,不暇顧慮。目前尤需鉅款,臺餉始敢託匯、五營始能早渡。內窘外迫,司局束手。數月來電商英、美各商,皆不諧;今與駐德許、李兩使訂借德商狄士府、德意志兩銀行五十萬鎊,仿九扣、九釐半、一年還、各關分認,現與議作九五扣。每鎊約計四兩,共約二百萬兩;除扣外,約一百九十萬兩。利隨本還,五年息約共五十萬兩;實計息九釐,與匯豐同。以省關每年分攤本息十餘萬,事尚易舉。其扣頭(即其行用),不能不給。鎊價金漲落,有澳市,無弊竇。法事已成騎虎,洋商罕借兵債。擬借此款以百萬兩匯粵為規越、援臺之用,以六十餘萬匯美為催買氣砲之用;無此砲,難制敵船。伏望聖意允准,敕徐、李兩使速商,減作九五扣立合同,一月內交銀,早匯來粵;若稍遲疑,恐法人宣戰,借款、購械皆斷。至粵東本省防費,容另設法,與東撫會陳。請代奏。(十二月初二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電稱臺北乞援電
頃省三電云:『津餉由葉紳兌,已到八萬元救急;感甚。泉州無專辦接濟、通文報者,請飭楊宗濂速赴泉州辦理後路。現在民船赴泉者多,通信較易。臺北急,盼生力軍三千方敷防剿;不知石帥、香帥能調軍赴臺否?臺南現無法船,可以設法;旁觀不知當局之難,緩則輕敵、急則束手,尤恐為掣肘者造言所誤。請轉電總署』。(十二月初四日)
·旨據楊昌濬電稱設道濟公棧通臺灣文報並劉銘傳請調舊部著張之洞籌奏電旨:『據楊昌濬電稱:「鹿港、泉州設道濟公棧,通臺灣文報」;著督飭妥辦,勿任阻滯。劉銘傳稱方恭軍廣勇不得力,請調舊部吳宏洛軍;兩軍更調,尚屬相宜。著張之洞酌籌電奏』。(十二月初六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據劉銘傳電臺北緊急請籌援電
省帥來電:『二十四日,法人百餘來看地勢,與林營接仗,互有傷亡。二十五,法分四路來攻獅球嶺逞墟尖、大梯嶺、大水窟三路牽制;以紅衣五座專攻大水窟林朝棟營,全係後門鎗。山險器利,自辰至戌惡戰一日,法傷亡百餘人,退回;我勇傷亡十餘人。二十六日,敵船以排砲向烏嘴尖擊,未出隊;午刻,船一隻裝馬三十匹並伙食、軍械,聲言五日後有兵船續到。因南、北洋兵輪不來,敵巡洋面牽制,民船極多搶貨拍賣。臺北萬分緊急,冀速撥勁旅援臺』。又續電云:『吳鴻源已到臺南,隻身前來就地募勇,餉械難籌;如何位置,商定奉聞。連日兌餉甫到,可以支持;惟盼添兵』!(十二月初六日)
·左宗棠楊昌濬致樞垣報援軍抵澎並擬借洋款以備援臺電(二件)
省中派四營、兩旗援臺,頭隊千一百人初一已抵澎湖,後隊候船繼進;均用重價僱英商船包運,然只肯到澎、不肯前進。抵澎後,須另賃民船潛渡。方恭五營,前月二十七抵汕;何時渡臺,尚未得信。程提督一軍已過崇安,楊厚帥一軍有初六日可抵崇安之說;吳安康報初三起程,刻抵何處,未得信息。請代奏。(十二月初七日)
聞法增兵萬二千人,閩防更緊。各援軍到齊,統計百五十餘營,月需軍餉四十餘萬,實難籌畫。江南、江西協餉,不能源源接濟。而援臺各軍宜濟鉅餉,以資飽騰;輪運軍裝、餉項,租洋船奇貴,擬購兩號輪船假英、德旗號以資轉運,需款甚鉅;而課稅、釐金亦大減色。擬借洋款四百萬,以備明年一歲之需;指海關分十年歸完。乞代奏。(十二月初七日)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一。
·旨寄劉銘傳臺北增勇添餉著迅圖進取電
旨:『據劉銘傳電稱:「左宗棠據劉璈稟奏,先催進攻基隆,欲擠臺北速失等語,奉旨飭催」;係屬臆度之討。該撫夙著戰功,朝廷深資倚任,斷不為浮言所惑。疊次降旨籌餉撥兵,不遺餘力;該撫惟當振奮圖功,以副委任而服群情,毋庸以造言掣肘為慮。刻下臺北陸續添勇,餉亦解到;迅圖進取,勿再遷延。泉州已設公棧經理臺灣文報;請調楊宗濂,毋庸議』。(十二月初七日)
·旨著劉銘傳迅復基隆電
旨:『據潘鼎新電稱:「孤拔調兵由船頭進」;是該酋抵越已確。著劉銘傳乘此力籌攻剿,迅復基隆;使之應接不暇。上月二十五日林朝棟率隊接仗獲勝,奮勇可嘉;查明出力員弁,從優保獎。左宗棠派王詩正統營援剿,抵臺後歸劉銘傳節制調遣。該員前經獲咎,著該撫察看;如不得力,即行奏參』。(十二月十四日)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向德商借款五十萬鎊電
前奏借德國商五十萬鎊,以百萬作臺、越用,餘作購氣砲用;奉電旨「依議行」。許、李兩星使電商匯豐,九扣不減。現託北洋飭盛宣懷在京與英大東公司行東名本特訂借五十萬零五千鎊、約二百萬兩,週息九釐,不計閏,無扣、無行用;十年還,每年銷本息六萬四千鎊、每年結清,各海關認還。接巴使電,即匯銀來香港。合同業已議妥,請北洋簽字妥辦匯港,電敕曾侯與本特將保單畫押。請代奏。(十二月十九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威利船載勇械到臺請予保獎電
前奏調直防銘、盛兩軍,揀選精器,僱「威利」初七日自山海關開行;已電奏。頃據邵、龔道電:『「威利」二十四回滬,委員戴嗣源面稱榆關實裝勇八百七十人;除勇丁帶鎗刀之外,砲位、軍火成箱四百餘件,餉銀二萬餘。初八至煙臺,添購砲船二只。十三夜抵臺南之卑南,未見法船;即撥勇護餉上岸。天明,番眾咸呼「天兵又至」,爭放竹簰來接。十四午刻,勇弁、餉械全數到岸點清。守候統帶聶士成具上稟件,交到該應給水腳銀一萬四千七百餘兩;嗣源未宜明言實數,俟瑗晤馬洋商再言定數目,電報給價。惟同知銜戴嗣源、船主英人戴葉生用死效命,辛苦歸來,形色憔悴;乞將嗣源奏保賞三品花翎、戴葉生賞二等第一寶星,以示立予恩榮,使再效命』等語。乞代奏。
十二月二十日,奉旨:『李鴻章電奏已悉。銘、盛兩軍弁勇餉械已山卑南登岸,覽奏欣慰。委員戴嗣源著賞三品花翎、英人戴葉生著賞加二等第一寶星,以示優獎。臺灣兵餉益增,劉銘傳務當乘勢督兵迅攻基隆,毋再遲延干咎』。
·閩撫劉銘傳奏臺北軍情緊急請速派援師摺(附旨)
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劉銘傳奏:為臺北軍情緊急,請旨飭催速調勁旅渡臺,以救危迫事。
竊臣於十一月初九日將臺北防剿情形,具陳在案。奉十月二十日電旨:『南、北援臺兵輪剋日進發,法人必圖抵禦,不能專顧封口;正可乘此機會,另僱商輪滿載兵械伺隙抵臺』等因,欽此。查臺灣自六月十五日基隆開仗以來,至今已歷半載;僅江陰數次調到淮勇一千三百名。雖經添募士勇五千餘名,器械不精,難當大敵。滬尾海口,臺北大局所繫,極為緊要;共有淮楚七營、土勇三營。基隆一路,僅曹志忠所部六營;其餘蘇得勝、林朝棟等土勇五營,分紮暖暖、六堵一帶。曹志忠於九月十四日三鼓率隊欲取獅頭嶺,襲取九等坑敵營;山高路險,為敵知覺。該軍甫至山下,敵即開砲,立刻傷亡四十餘人;該鎮見敵有備,遂收隊退回。後經臣飭令穩紮五堵扼守水陸要隘,不得輕進。用兵之道,最難攻堅,尤難仰攻;基隆山勢險峻、道路崎嶇,敵營皆依山傍海,兵輪守護,明攻甚難。曹志忠所部傷病之後,精銳祗千餘人;如再傷亡,以後東路即難支持。且攻堅尤須巨砲,現在砲彈鎗彈無多,一旦用盡,無以禦敵。臣屢於該鎮等三令五申,不必圖功輕進;若為基隆一隅之地而失臺北大局,獲咎更重。法兵勞師遠涉,利在速戰;久亦不支。我軍惟有固守待援,相繼進取。此臣因海島孤懸,兵單器乏、接濟為難,期保危局,不敢孟浪進取基隆之由來也。左宗棠與督臣楊昌濬先後到閩,督臣於濟餉一事竭力籌維,祗因海道不通,援兵未曾東渡;左宗棠猶據劉璈之稟,奏催進攻基隆,自係不知臺北兵單情形。據法船歐姓通事二十日密報:法兵四千來臺為安南截留,孤拔於十五日親赴安南調兵;十九日到英商船二隻,為之包運伙食到基,似有大隊前來。現在基隆水陸四千餘人,兵輪十六隻、小輪七隻等情。臣前接通事密報法人添兵,即疊次電請督臣速派勁旅三千,乘臺南現無法船可以登岸;至今尚未接回信。現在疊蒙恩旨,飭令兩江、兩廣督臣撥臣舊部渡臺。值此事萬緊之際,惟有仰懇天恩,迅飭兩江督臣曾國荃將江陰未來一營並廈門淮勇二百餘名速即設法運臺,由臺南登岸;並請飭兩廣督臣張之洞迅將吳宏洛所部五營撥調來臺。如吳宏洛不能抽撥,即請飭令左宗棠、楊昌濬迅為籌撥楚軍三千來臺,歸孫開華節制,以資守禦。謹奏。
光緒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奉旨:『覽奏已悉。法人久據基隆,亟應迅圖進取。若云攻堅為難,何以竟被彼族攻據?該撫務當竭力設法,聯絡土勇出奇制勝,剋期攻復;毋得稍存退阻,貽誤事機。所請飭吳宏洛五營赴臺,已諭令張之洞籌撥矣』。
·閩撫劉銘傳奏招撫法軍越人片(附旨)
劉銘傳片:
再,臣疊奉諭旨飭將被脅越人設法招徠等因,欽此;臣謹即遵辦去後。本月初一日,由暖暖土勇拿獲奸細陳番婆一名,解至府城;臣當令釋放,好言撫慰,賞給洋銀,囑其回基隆將所有奸細密為招徠。旋即供出安南人十餘名,均願投誠自效;祗以安南人分隸敵營,脅作苦工,防守甚嚴,不能同時逃走。臣以該通事等既願棄逆歸順,正可留之敵中以通消息,不必遽令全出,轉致無用。現已密諭該投誠人等不動聲色,隨時確探敵情,暗通信息;遇有進取之機,或可備作內應,庶期得敵實情,並可為潛散黨羽之計。
理合附片密陳,謹奏。
光緒十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奉旨:『知道了。所有投誠人等,該撫務當妥為駕馭;所稱留敵中以通消息,尤當加意慎重,毋為所給,致墮狡謀』。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遵查援臺各船行程電
旨詢援臺五船現抵何處?遵查該五船本月十一泊南口、十六泊玉環石塘,離閩口六百里。探得福州口外法船防守嚴密,深恐阻截受困,不能不慎;暫泊溫州洋面,遙為聲援,作佯攻臺北之勢。法若撤臺南圍防我,則廈門援軍可乘隙渡臺:此吳安康十七來電也。現又派「華安」裝載煤、彈接濟五船,並留該船作探信船隻,以便酌度進止。「馭遠」船固比他船較遜,但南洋各船均不及「馭遠」之快,無可換撥。請代奏。(十二月二十四日)
·全權大臣曾國荃致樞垣援臺五船在石浦港法船喫水深不能入電
援臺五船在臺州石浦裏港,法兵輪喫水深,不能進港。請代奏。(十二月二十五日)
·使英曾紀澤致總署與英廷議法封臺口電
昨詰龐,龐曰:『英咎法不合公法;法以臺封口如未封,故命廣搜,然不使英受不便』。答:『法雖廣搜,然英售械與華,仍無大阻』云。頃奉電,當力爭。惟近日法報多咎英袒華,現嘎東失守,戈登無下落;英方自窘,恐不敢拒法。(十二月二十五日)
·閩督楊昌濬致總署請向英質問代法運餉械電
閱港報:英都已奉法廷命,不准接濟;是中國購軍械亦必不行。然果守局外例,亦是公法;何以臺灣近稟稱「有英輪二隻為法人運軍械、糧食」?殊不合公法。香港既封,赴臺之船係由何處開往?亦應確查辯論。(十二月二十六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法有擾粵信現籌防廉欽電
劉督辦催吳宏洛赴臺,奉旨令速籌奏。此事甚為難,守臺不比行隊;長洲最要,將領尤難,方恭未勝此任。法人有窺粵信,未敢輕舉。與彭、倪細商,移沙路守將提督蔡金章守長洲,抽湘將劉樹元接守沙路;添助湘劉二營,令將砲臺兵勇酌留二、三百。惟全臺交替,船到總需十數日;已定議。昨聞法船到閩馬祖澳;今日接港探:法船二到港口外,與法領事謀擾粵;孤拔到閩。西電言法因臺病多、術窮,撤圍擾他口岸。是臺圍已鬆,粵防正急;無抽動理。請暫緩數日,局勢定再商。方恭五營十五日已齊備,候船;然劉既不願,重費無益。廉州前告警請兵,即派此五營赴欽州;既為廉援,又為參將莫善喜後路,以便莫進兵入越。請代奏。(十二月二十七日)
·閩撫劉銘傳致樞垣法添兵連戰請派船速援電
法前後添兵二千,十一月二十五後日有小戰。初十日,法兵千餘攻大水窟、月矼山;另兵四百由八斗把後東下,民練全潰。法攻昃眉山,曹部三百駐守,統圍一日一夜。十一,曹、蘇兩軍往援,敵又添兵來攻,鏖戰三日三夜,午、未刻鎗砲始息;敵退里許,我軍傷亡二百餘人。大雨旬日如注,仍未收隊。吉春波現由彰化招募三營,無器械,由臺北撥洋槍三百桿,商令駐守彰化;餘出口,金龍楚軍兩營迅來臺北。臺南海口經劉璈照會英領事後,十一月十五日復行封禁,巡查更嚴。閩、津共收銀三十餘萬元,餉可支至明年二月底。臺北月需銀十一萬,仍求早日籌濟。現在軍械缺乏,求設法請旨飭催南、北洋兵輪船速來,以分敵勢;毋聽局外大言,貽誤事機。(十二月三十日)
——見原書卷五十一。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援臺各船行蹤電
連接鎮海電:援臺五船徘徊浙之石矼洋,法輪北來邀截;二十六過定海,二十七泊吳淞外。二十八折回,復過定海;二十九到石浦,不知有無接仗。「開」、「琛」、「瑞」三船除夕退至鎮海遊山,昏夜出鎮口,損壞電線。元旦,有小法船在橫水洋遊弋;二十九夜,法船在定海口外遊弋:皆係尋我官輪。「澄」、「馭」兩船無確信。(正月初一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閩撫劉電稱臺事危迫請運送餉械並撥兵輪電
閩撫劉電:『催毛瑟鎗兩磅彈子,請旨飭南洋迅速設法運送澎湖;餉款亦甚緊。盛道來信,謂旗昌可惜百萬鎊,分十年由閩關還;可借否?祈酌示!左相派王詩正三營、粵派方恭五營;此時各口偷渡頗難,添兵必須勁旅、利器,尤須帶餉。江陰續來一營,十六可到。目下臺事危迫,求飭南、北洋兵輪來閩巡擋,使法船不敢肆散,方能運兵、運餉。龔道仍請留滬辦轉運,來亦難渡;劉道此時萬不能去。請轉電總署』。(正月初二日)
·甘督楊岳斌致樞垣報所帶乾軍暫紮福州策應長門金牌電
岳斌去臘二十八日到泉州,所帶乾軍十二營,經楊督商留六營暫紮福州省南六十里之防口,策應長門、金牌一帶;餘六營尚未到泉。至如何設法渡臺,屆時詳速密陳。(正月初二日)
·旨寄李鴻章曾國荃著派南北洋兵輪援臺電
旨:『南洋五船本為援臺,仍應東渡;由浙、由閩,酌水道所宜前進。北洋一快船,仍著李鴻章派弁統帶開行。「澄」、「馭」兩船,速探查問』。(正月初二日)
·旨寄曾國荃等著接濟龔照瑗援臺電
旨:『寄曾國荃等:臺事萬緊,餉、械萬不可缺。著曾國荃、張之洞趕解接濟龔照璦渡臺赴援』。(正月初二日)
·旨寄劉銘傳已令左宗棠借洋款濟臺防電
旨:『劉銘傳電稱「商借北洋旗昌銀款」等語;前據左宗棠請借洋款四百萬,業經允准。現如議妥,即先分濟臺防。著左宗棠速即電奏,劉銘傳暫候諭旨遵行。閩省陸兵已多,楊岳斌一軍著全行赴臺,不准分留六營在省。該前督已到泉州,所統各營隨到隨渡;不得以察看營基為詞,轉形濡緩。程文炳一軍何日拔隊?務須分日潛渡,不准逗留』。(正月初三日)
·旨著劉銘傳進攻基隆並查覆劉璈致英領事照會電
旨:『劉銘傳電稱:「臺南海口法已弛封兩月,劉璈忽照會英領事,責其廢弛;英據文轉法,復行封禁,巡查更嚴」等語;殊堪詫異!劉璈此舉是何意見?何以楊昌濬轉達劉銘傳僅敘「該道照會英領事」一語,殊屬含糊!著楊昌濬將照會原文查覆,不准一字徇隱。孤拔現在帶兵尋覓南洋五艘,劉銘傳務當乘此進攻基隆;倘再藉詞延宕、坐失機宜,國法具在,斷難寬假。懍之』!(正月初三日)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澄馭兩船在石浦被轟電
據「馭遠」管弁電云:『初一日早五點鐘,「澄」、「馭」兩船在石浦港內被魚雷轟沉,人未多傷。又,「馭遠」鐵櫃(機器職務)力尺生(機師姓名)回,兩船僅見桅。法船仍在石浦洋面遊弋』。薛福成電:『「琛」、「瑞」、「開」三輪回滬為是』。已飭吳安康相機辦理。
正月初四日,奉旨:『據曾國荃電稱:南洋五船在鎮海、石浦兩處被困。該船所需煤、糧,關繫緊要;著劉秉璋設法接濟,並添調勇營前往協力守禦。敵如登岸,痛加剿辦。至五船進止,俟法船退後候旨遵行』。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匯豐借款已議定並代鮑軍籌餉百萬由何處還請代奏電(二件)
前奏准借大東公司五十萬零五千鎊備臺、越、氣砲用;疊接曾電:『東司礙法,不願借;前與匯豐議定再借五十萬鎊,照粵新借五十萬零五千鎊辦法,年息九釐、加閏、十年期,前五年還利、後五年本利並還,各省關還;各海關保,蓋粵關、粵藩印。又擬請由粵代川借鮑餉百萬兩,利息、期滿、作保與匯豐兩款同;已與倫敦議妥』。鮑款另行電奏。如蒙尤准,請署知照巴使電港立約提銀。法禁英借兵債,匯豐言只借一次;與商妥。新借各款共一合同,分注約上。曾電:『東司勸我速定』;事急,請代奏。(正月初六日)
旨令於借款內解二、三十萬濟鮑軍,焦急無措。查粵本省借,除還前欠本利六十萬,只得百四十萬兩。用鉅日久,臺、越、氣砲之五十萬鎊,軍多用急;再抽濟鮑,少分無益、多分兩誤。若不撙節勻用,以後束手。朝廷因鮑已行,撥勇不及;懇籌專餉。現另借匯豐之百萬兩,利息、期限、作保與現議匯豐款同。擬請旨嚴切限定鮑軍月餉,大約每月不得過十萬,粵助借款八萬、川供二萬;加軍火各費,此款足支鮑軍一年。如數月凱撤,餘款供部撥用。此係粵代川借,歸川還,分為十年,川力較紓;較之責川現供鉅款,事簡易辦。抑歸各省關還?統請聖裁!至照會巴使,只重在各海關保。鮑餉宜限以月,不徒限以營。百萬之款,難支數月;既慮譁潰,亦患漏卮。再,川許月認解鮑若干?外省有無協款?鮑奏何日自何處起行?帶幾營?祈總署查明電洞知之,以便籌措。粵、黔咨:鮑於十一月二十一日自夔起行。請代奏。(正月初六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云桂臺餉械均經分別籌運電
旨恭悉。馮、王兩軍已早飭聽潘調度。冬、臘兩月,解過桂軍士乃得槍千五百桿、毛瑟各種彈百七十萬。聞諒急,電飭龍局截留唐到鎗千桿濟桂。現又挪粵省用黎暮精鎗千、彈百萬並新到士乃得鎗千、彈二十萬,皆濟桂、云;亦湊銀十二萬分解桂、云。去冬濟臺軍火三批均到,現仍兼籌運械匯餉。毛瑟鎗聞日內可到,粵得輪即解。祈代奏。(正月初六日)
·左宗棠穆圖善楊昌濬致總署借定洋款四百萬電
洋款四百萬,頃據司美德畫押借定;每年九釐行息,前三年還利、第四年本利次第歸還。將來還本若干,利即遞減;還款按海關勻撥。詳細情形,容奏明咨部立案。(正月初六日)
·旨著劉銘傳等速籌方略將基隆克復電
旨:『李鴻章電稱:「接新嘉坡電:法到大戰船一、運兵船三,裝黑兵四千並糧、銃,分往東京、臺灣」等語。基隆久被法據,疊經降旨嚴催進兵。劉銘傳如何布置?日久未據電奏。法人添兵思逞,情節昭著。刻下孤拔帶船他往,黨類未集;若不趁此迅復基隆、力挫兇鋒,更待何日!彼族鷙悍,添兵到後,必將悉力猛撲;防剿益形棘手。劉銘傳速籌方略,將基隆限日攻克;孫開華幫辦軍務,並著併力合謀,共奏膚功。朝廷宵旰焦勞,立盼捷音;該撫等當殫竭血誠,妥速籌辦。果能奏績,優加恩賞;倘敢延玩,執法嚴懲:惟該撫等自取。懍之!聞土勇打仗猛奮,所用土鎗亦能命中;滬尾之勝,亦頗得力。劉銘傳等當聯絡士紳加以激勵,申明賞罰;俾踴躍用命,戰勝攻取。基隆三面皆山、一面臨海,聞營壘大道法人皆埋伏地雷,不宜由此直攻;宜用土勇,由嚴壑深林乘隙潛攻。晝則多布旗鼓,虛張聲勢;夜則四山大舉烽火,聲東擊西:使敵防不勝防,然後四面兜剿,自可一鼓殲除。蘇澳口門平坦,倘法人竄越基隆嶺後梗我中路、分艦北截,則宜蘭一帶處處堪虞,臺北不堪設想。劉銘傳等當由山路添設防兵,力扼蘇澳要隘,與淡水遙為聲援;均著該撫等相機妥辦。前諭左宗棠於所借洋款分濟臺防,現聞訂借已妥;並已諭李鴻章飭盛宣懷向旗昌洋行借款解臺。該撫等一意進取,毋庸顧慮餉事』。(正月初八日)
·閩督楊昌濬致樞垣王詩正等援臺分期出發電
王詩正、陳鳴志援臺之師,據彭楚漢來信:頭起於十二月二十二、三等日由布袋嘴登岸,二起尚在澎湖候船;三起六百人尚在泉州,俟設法逕渡卑南登岸。楊岳斌前月二十八到泉州,所帶十二營均由省輪運,次第前進。程文炳頭起兩營已於本月初六拔行,程提督擬自守候船初九起程。(正月初九日)
·旨寄曾國荃劉秉璋開濟三船飭回南洋電
旨:『曾國荃、劉秉璋電稱:「開濟」三船宜回南洋等語。著照所請行』。(正月初九日)
·旨詢劉銘傳不令吳鴻源赴前敵意見電
旨:『聞吳鴻源已抵臺南,募勇三營並隨帶一營皆可成軍;劉銘傳諭令緩赴臺北,欲留臺南,復諭令留中路替防,行止未定。前疊據劉銘傳電稱:臺北兵單、受困日久,求迅速濟兵;乃降旨催調援師前往助剿。吳鴻源軍已到,所募均係土勇,正資得力;該撫不令馳赴前敵,是何意見?迅即電聞』。(正月十二日)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開瑞琛三船回滬電
「開」、「瑞」、「琛」三船已於十二日亥刻,吳鎮安康帶領由鎮海回滬。(正月十三日)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借匯豐款請催巴使電港電
粵用、臺用、鮑用三次新借匯豐款共約合銀五百萬兩,頃奉電允准。刻倫敦電信:限今日定,方可成。懇即催巴使電港!萬緊。(正月十三日)
·使法許景澄致總署報法人示意肯退基隆電
法使介人來詢,語氣微露肯退基隆,不押關、不索費。不敢擅復,請速示!(正月十四日)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法船在鎮口開砲電
浙省來電:『法船四隻在鎮口開砲;鎮標本單,乞速調吳淞曹德慶六營星夜赴乍浦』。曹營專守吳淞砲臺,兩年來操防、布置皆其一手;未敢輕調。閩省兵力尚厚;浙防喫緊,程文炳尚未渡臺,請旨飭調該提督六營由閩赴浙,較為妥便。(正月十八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報臺北惡戰我軍奪回月眉山電
臺北臘月十一、二、三惡戰三日夜,互有殺傷;我軍奪回月眉山云。(正月十八日)
·彭玉麐張之洞奏分遣廣軍大舉規越以緩臺圍摺
兵部尚書辦理廣東防務彭玉麐、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倪文蔚奏:為分遣廣軍四枝大舉規越,以緩臺圍而振全局事。
竊惟法人犯順,擾閩以後,圍禁臺灣;朝廷指授機宜,保全南嶠。各省疆臣渡兵濟餉,百計俱施;然以阻隔重洋,艱難殊甚。粵東疊濟餉、械,派兵往助;俱已陳明。熟籌今日敵情事勢,我不能遽逐法人以去基隆,法亦不能遽破我軍而據臺地。惟有力爭越南,攻所必救,庶不致率其醜類肆毒孤臺;越圻漸恢,臺圍自解。屢奉諭旨進兵越南牽制敵勢,明見萬里,勝算無遺;前經臣之洞電奏爭越南以振全局,復蒙俞旨允辦,欽遵在案。
自十月以來,法屢添新兵來華,大率赴越者三之二、赴臺者三之一。復據西電:法人決意併力先逐桂軍出越南,再圖上拒滇軍。誠以桂近、滇遠,北寧、河內等處眉睫之患。此時滇軍及提督劉永福方攻宣光,未能即時東下;桂軍扼守觀音橋、谷松、那陽三路,雖獲勝兩次,為敵所阻,兵力尚薄。必須由東路進兵,使敵首尾兼急,擣虛而入。查前廣西提督馮子材現在欽、廉本籍,奏辦團練。該提督老成宿將,久官粵西,曾征越匪,威望在人;罷任未久,舊部尚眾,派令募勇十營。繼因該提督帶練出疆征討,兵力須厚;又准續募八營。計馮子材共統十八營,由欽州、上思州出邊入越,趨那陽一路。據報於十二月初五日到龍,先遣八營紮思陵隘口之外;惟續運八營,軍械須正月中旬始到。又查右江鎮總兵王孝祺,現在粵省防營;該總兵戎行穩練,派令帶本部四營,抽撥省防粵軍四營歸其併統。計王孝祺共統八營,由梧、潯溯江至龍州出關入越,趨諒山一路。據報於十二月十五日到龍州,軍裝、器械二十二日到龍州。又查欽州參將莫善喜素號能軍,自請率師圖越。意以法人屢來窺視欽境口岸,不如先發制人;因飭就所部二營外、增募三營,以為馮子材後路接應。又據參將陳榮輝疊次上稟,請出奇兵襲越;因飭率新募習於越情各陸軍一營,並由署雷瓊道王之春撥所部兩營助之,會合莫善喜並進,由臣玉麟抽省防湘軍一營填紮瓊防,俟明正馮軍深入,相機進兵。計莫善喜共五營、陳榮輝等共三營,由欽州東興出邊,趨海陽一路。又查五品卿銜吏部主事唐景崧,前經臣之洞奏派統帶四營入越,會合劉永福攻剿;嗣於十一月內宣光攻剿喫緊,准添二營。該主事由桂入越,縋幽踰險千二百里,非復人行之境;到防以來,勇略殊常,屢挫強敵。閱岑毓英奏稿,亦贊其「奮不顧身,有膽有識」。將滇軍潘德繼三營歸其兼統;且宜厚其兵力以資展布,已飭俟宣光克復,添足十營。計唐景崧現有六營正攻宣光,攻克後即下趨端雄一路。通計廣軍進規越南,馮子材十八營,王孝祺、莫善喜、陳榮輝等並瓊軍共八營,唐景崧現有六營,共四十營;分為四枝分道進攻,遙相呼應,會合滇軍、桂軍、劉軍互為奇正,優懸賞格、嚴申軍律,教民固不可濫誅、法亦許其歸命,斷不准騷擾妄殺、驅眾資敵。現因諒山各路告警,已電飭馮子材、王孝祺飛速分道往援。俟明年正月以後各軍俱齊,械到、餉足,事機當可漸順。惟軍資浩繁,餉固不貲,械尤難購;內防外協,日不暇給。即使有餉、有械,而上水轉運甚遲,關外辦糧甚苦。特是權衡時勢之緩急、上體宵旰之憂勤,不得不勉為其難;現將藩運各庫之存儲、軍火各局之造辦,搜羅殆罄,應接邊軍。幸蒙聖恩准借商款,已奉電旨;俟陸續提到,當可支持。自十月以來七接密報,法人將窺伺廣東;曾紀澤自英來電亦同。蓋深惡廣東為臺、越各單餉械之所資,力欲擾我以圖牽制;然制敵機要所在,斷不能為之搖動也。謹合詞具奏。(光緒十年正月二十日)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三。
·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致樞垣報帶隊渡臺電
岳斌已於正月十八日先帶衛隊暗繞渡臺,派營務處主事楊秀實駐泉催隊、催械繼進。(正月二十一日)
·浙撫劉秉璋致樞垣請派程文炳來浙防守電
程文炳前在江西與璋共事,情義易於聯絡;自泉來浙,亦不過多數日程。頃電商閩督、撫,其復電亦云援臺兵力已厚,可無須程文炳一軍,屬璋自行奏請等語。請代奏,以固浙防。(正月二十二日)
·江督曾國荃致樞垣報法人棄基隆駐普陀電
據普陀僧報告:基隆疫重,法人全退;現在普泊法船七、大赤山鎮口外鐵甲二,共十三艘。又接浙提電:『法人水陸棄臺駐普』云。查法兵水陸駐陀,倘以數路來犯,我軍均形單薄;已電商閩督、浙撫添營來助等語。看來江、浙洋面必有惡戰,據上海洋行報稱『承購閩省後膛鎗已到三千桿,海道阻塞難解』;擬請截留分給各營,續後買補解還。請代奏。(正月二十三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法兵在基隆前進奪營我兵傷亡千餘電
正月十八日法兵在基隆前進,行程四日,山路崎嶇,遇華兵接仗數次,華所駐營概行攻奪;華兵退至向淡水之路,傷亡華兵一千五百云。(正月二十九日)
·諭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使議約電
上諭:『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著作為全權大臣,與法國使臣辦理詳細條約事務。刑部尚書錫珍、鴻臚寺卿鄧承修,並著馳驛前往天津會同商辦』。(二月初六日)
·閩撫劉銘傳提督孫開華奏臺防戰勝並戰守情形摺
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劉銘傳、陸路提督孫開華奏:為法兵攻犯暖暖、月眉山一帶連日接戰獲勝,並現在戰守情形事。
竊臣等前將法人添兵並上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暖暖接仗各情形,附片陳報在案。查法人十一月底至十二月初九日,陸續增兵二千名;上月二十五日以後,日有小戰。初五日,以兵百餘名於暖暖附近之大武崙探路,經勇團擊退;該處兵力單薄,當經曹志忠派撥王三星、陳士貴兩營前往助防。初十日卯刻,法兵千餘分攻大水窟、圓窗嶺一帶;另以船裝兵四百,由八斗山岸抄襲深澳坑後路。該處僅有民團守隘,前後受敵,一時俱潰;敵兵乘勢進犯暖暖對河之月眉山。林朝棟、桂佔彪等分頭迎擊,義勇中營營官張仁貴率勇二百名衝至山下竹林之中,與敵相持一日;眾寡不敵,當被圍困。幸大雨昏夜,敵不敢逼。十一日卯刻,林朝棟、桂佔彪等下山救援。正在對敵喫緊之際,曹志忠所部營官廖得勝、葉友勝各帶楚勇三百名相繼趕至,奮力夾攻;敵兵稍退,始將張仁貴救出。敵又增兵千餘來戰,當以百人奪據月眉山頂,並分兵攻犯大水窟、圓窗嶺。月眉山綿亙數里,山勢最高;若為敵據,暖暖、大水窟各隘皆不能守。廖得勝等督帶張仁貴奮力攻擊,鎗斃山上敵兵十餘名,接戰一日,始將山頂奪回。酉刻,法兵退伏山腰對敵。其分犯大水窟之寇,連放排鎗,猛撲營隘;皆為林朝棟開鎗擊退。敵攻圓窗嶺,該處本有桂占彪楚勇一哨、蘇樹森土勇一營,適蘇德勝所派營官鄧長安、胡德洪土勇三百餘名趕至,會同暖暖練勇百餘人奮力拒戰,於月眉山、圓窗嶺、大水窟三路環攻;自巳至酉大雨淋漓,入夜後兩軍不能收隊。當夜曹志忠聞報,由五堵趕到,率帶生營於十二日黎明親臨督陣。義勇中營張仁貴率勇百餘衝鋒陷陣,詎被敵砲擊中,登時陣亡;各勇併力向前,奪回屍首。兩軍冒雨接戰,直至十三日未刻鎗斃兵酋,敵兵始退里許;猶在月眉山、圓窗嶺兩山之下整隊,埋伏不動。我軍紮於月眉山頂,彼此用鎗對擊。十五日,曹志忠於月眉山嶺趕造土壘,敵亦山下築營對壘,鎗砲始息。統計初十日起、至十四日止,我軍與敵相持五日,惡戰三日夜;敵兵皆著雨衣,更番接仗。我軍力薄,無可更換;將士忍饑冒雨,目不交睫,遍身淋濕。曹志忠、林朝棟與各營官皆跣足督戰,泥淖滿身:實屬勞苦異常,言之下淚。我軍計陣亡九十餘名、受傷百餘人;聞敵兵傷亡三百餘人,陣斃七畫、三畫兵酋各一名。十六夜,曹志忠會商林朝棟擬乘敵營未成之際,設法攻取。曹志忠親率廖得勝、鄧長安等分四路往攻,已得其頭營;基隆敵兵全隊來爭。戰至黎明,始行收隊;各傷亡數十人。二十日,敵兵四百餘復犯大武崙一路;經駐紮該處營官陳士貴、林則榮會同練勇合力拒擊,法兵傷亡二十餘人,始行退去。查敵自添兵後,冒雨鏖戰數日夜,勢極猖獗;幸得曹志忠、林朝棟等督率將士苦守惡戰,力保月眉山頂,稍能支持危局。
惟敵兵日有加增,現在基岸已有四千名;開路拉砲,向我營壘轟擊。臣令曹志忠不惜經費,多僱民夫,自大水窟至月眉山一帶十餘里,連夜修濬深溝,挖洞住兵以避敵砲;惟軍士久戰疲勞,苦無後繼,祗能堅守待援。且自月眉山前敵以至暖暖而達六、七堵,橫亙大武崙,週回三十餘里,最要險隘十餘處皆須嚴密防禦;地闊兵單,顧此失彼。前因暖暖戰事緊要,曹志忠、蘇得勝所部全行抽撥赴暖,後路空虛。誠恐敵人分兵來犯,則前軍歸路斷絕;當飭駐守臺北郡防劉朝祜所部淮勇千人、臣開華亦由滬尾抽調土勇一百名,分赴暖暖、六堵協同戰守。前由彰化調換楊金龍楚軍兩營甫經到防,因吳鴻源需用鎗械,曾飭楊金龍於彰化啟行時將所部洋鎗撥交吳鴻源應用;俟廣東由臺南解到士乃得鎗五百桿運到,再歸楊金龍領用。現令駐紮關渡,修築砲臺。吳鴻源新軍甫抵彰化接防,臣等擬商之該鎮料理妥協,抽撥兩營來此助剿:皆係於無可調撥之中,為勉強騰挪之計。前已將屢次接仗急切待援情形,電請左宗棠、楊昌濬轉請總理衙門代奏。旋接左宗棠等來電,知南、北洋兵輪有初三日自滬啟行之說,計期當早已抵閩。並悉楊岳斌、程文炳亦均先後到閩等語;當係等候兵輪設法東渡,無任企盼。現左宗棠所派王詩正四營、兩旗前抵澎湖,據報於二十日先帶三營已抵嘉義,即擬啟行前來;李鴻章所派聶士成帶來淮勇八百五十人,二十四日接據卑南稟報:於十三日自卑南登岸。臣等已飛催兼程趲行前來,須一月後始能到防。
查義勇營官張仁貴,本係宜蘭巨盜;經曹志忠設法招致來營,選帶精壯二百名,屢告奮勇,夜襲敵營。奈山高路滑,兩次襲取未能得手;該營官憤懣之至。此次每戰必先,奮勇絕倫;竟中砲陣亡,深堪憫惜!相應請旨,將陣亡張仁貴等各員從優議卹,以慰忠魂。所有尤為出力將官廖得勝、桂佔彪等,容俟查明彙案請獎。謹奏。
光緒十一年二月初七日,奉旨:『覽奏已悉。著該撫懍遵疊次電寄諭旨辦理。張仁貴等均著分別從優議卹。尤為出力之廖得勝、桂佔彪等,准其彙案請獎。該部知道』。
——見原書卷五十四。
·軍機處奏酌覈赫德所遞法國擬訂善後事宜摺
軍機大臣醇親王臣奕譞、慶郡王臣奕劻等奏:為請旨事。
竊臣等公同酌覈赫德所遞法擬善後事宜,謹分條詳議,恭呈聖覽。如蒙俞允,即交總理衙門分別辦理。謹奏。
光緒十一年二月十四日。
照錄赫德呈遞法國所擬善後專條
一、中國奉旨允准津約,即將北圻各防營調回邊界。彼此停戰,由兩國速電各處軍營將官照行,以免歧誤;法國不得擾中國邊界。
一、中國之兵調回邊界之文一到,法國即開臺灣及北海封口,並派大臣前來會同中國之大臣商訂修好通商詳細條約,並訂法兵由臺灣回國日期。
一、兩國大臣會商之時,兩國言明彼此將調兵以及運軍火前往臺灣等事停止不辦。
一、詳細條約商妥由兩國批准後,法國即將搜查海面兵船全數撤回本國。
再,擬和之三條內第一條「法國於津約外,別無所索」;茹斐禮改作「別無他
意」,只欲將津議各條施行照辦,其餘未改一字。法國特派與稅務司金登幹畫押之
大臣,係外務衙門侍郎畢樂。
查第一條「彼此停戰,由兩國速電各處軍營將官照行」,誠恐兩國電信到有遲速、且有電報不通之處,以致歧誤;擬改為「彼此訂明停戰日期,由兩國速飭各處軍營將官照行」。
查第二條「中國之兵調回邊界之文一到,法國即開臺灣及北海封口」等語,擬准其照辦。惟廣西關外之兵調回甚近,云南則兵數多而路又遠,斷難同時撤盡;必須兩國訂明日期,停戰之期宜速、撤兵之期宜寬。既免參差歧誤,且計滇、桂撤盡之時,條議亦可屆期議妥,距彼撤基隆之期亦不相先後矣。
查第三條「兩國會商之時,彼此停運軍火前往臺灣」一節,但臺灣乃巡撫、鎮、道駐紮之地,尋常操防、運解軍火與戰事無涉,擬令赫德再與言明「不在停運之例」。
查第四條「詳細條約商妥由兩國批准後,法國即將搜查海面兵船全數撤回本國」,查現在兩國議定條約,真心和好;如法國兵船不即撤回,跡近要挾,於中、法兩國體面均有關礙。且海面搜查,尤於各國商船不便。擬改為「兩國訂明停戰日期,法國即將搜查海面兵船全數撤回本國」。又,法國必欲照此條約辦理,則中國開通海口等事亦應俟法國兵船全數撤回後再行辦理。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臺軍接戰失利電
據劉璈稟:『探報十九之戰,係蘇軍接應曹軍;乃直向曹軍前與敵戰,不勝而潰,曹軍亦相繼潰。二十日、法兵在深澳坑、月眉山腳攻大水窟義勇營盤,義勇伏濠內奮禦;林朝棟及曹軍共千餘為接應。寇由月眉山攻我軍煤廠,張仁熙帶奮勇抄月眉山尾,曹軍為接應。戰兩時久,彼此傷亡甚多。王詩正、韋良成二營六成隊接應,抄月眉山後路進至山頂,奮勇奪回險隘。二十一早,寇分路攻擊,一由月眉山直沖上大坑坡,用大砲擊退威、良兩營;曹志忠接應,又被擊退,即退紮大水窟。寇分三路攻暖暖街,義勇均退散;淮、楚各軍血戰,自卯至未,士卒死傷約千餘,收隊退五、六堵』云云。當即催程文炳及厚帥軍速進云。(二月十四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致樞垣向匯豐借款百萬鎊電
據匯豐洋行稱:接英公使電,必欲借一百萬鎊扣成上海規平銀三百九十三萬四千四百兩零,非此不能辦。現臺北待餉急,祗好將原約添改;其行息諸款照舊。該行又必俟英公使電命交銀,始能交。乞知照力催。(二月十五日)
·辦理援臺事宜邵友濂致樞垣法統領斃命孤拔據澎湖電
邵友濂電:『法統領尼格里因傷斃命,孤拔已攻據澎湖』云。(二月十八日)
·旨寄左宗棠著將王詩正失事情形據實參奏電
旨:『前據左宗棠奏:王詩正統營渡臺;當諭劉銘傳察看。茲據奏恪靖各營一敗氣餒,是王詩正之不能得力已可概見。著即將失事情形據實參奏,毋得瞻顧』。(二月十九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劉銘傳楊昌濬報臺防危急並澎湖失守電(二件)
現得劉銘傳報:『正月十二日電旨敬悉。吳鴻源年近七十,素帶水師,所部皆水師將官,新募土勇器械不精,兵將又不得力,防守中路聯絡民團;騰出楊金龍楚勇兩營來臺北,較得力。吳軍本議廣東濟餉,至今未解;仍由臺發餉。王詩正所部三千、又抽土勇二千,餉由臺發五萬。軍火、器械搜發一空,援軍皆徒手渡臺,更增臺急。左相不明夷情如彼,強敵豈素不知兵之貴戚少年所能圖功徼■〈彳幸〉。恪靖各營,一敗氣餒。土勇敗後難整,現裁去千餘,曹部亦裁併兩營;以節餉需。閩省久無信來,亦無兌款;若一月後無大批餉至,兵必譁潰。臺北借款每月允繳三萬元,無濟。目前內潰重於外患,傳實無法支持。楊宮保已抵臺南,請旨飭楊接辦;彼無內掣之憂,上下一氣,或可勉支危局。請將傳罷斥治罪。自上月二十日敗後,河水驟漲,敵不得渡;我軍冒雨添修營壘,布置旬日,軍心稍定。昨有英照會:調集兵船聚香港;法船於上月杪開去十隻,不知何往。基岸法兵五千據守各隘口,隔河對壘。毛瑟鎗子、餉項二事最急,若無接濟,束手待斃;以後援軍不帶鉅餉、利鎗,愈來則臺危愈急。日日冒雨督修營隘,目疾更重;艱危情形,王詩正、陳鳴志皆共相嗟嘆。傳惟竭力支持,以待楊至。請轉電』。(二月十九日)
楊閩督電:『法以七艘攻澎湖,戰三日;兵力不支。十三,澎湖失守』。法領事林椿面稱:係孤拔帶兵船攻據澎湖,官軍傷亡頗多。(二月二十日)
·使法許景澄致總署赫議各條已在巴黎畫押電(二件)
赫議各條已列報,法主令茹留交後任。又傳法來西訥為首相兼外部;而古使遣告:伊仍有權可就赫議商定。我願金某接辦。(二月二十日)
赫、茹所議,法主派畢樂、中國派金登幹,已於十九日在巴黎畫押矣。(二月二十日)
·諭法允修好各路軍營著撤回邊境電
上諭:『中、法既議修好、允准津約,各路軍營著即定期停戰。滇、粵各軍,並著照約定期撤回邊境』。(二月二十一日)
——見原書卷五十五。
·幫辦援臺事宜龔照瑗致樞垣報餉械運臺電
去臘稟糧船運臺鎗砲、子彈各件三百二十五箱,頃接該船主自臺來函:『正月二十七日冒險入鹿港交卸,奉公文』云。此係飭查之件,乞電奏。(二月二十一日)
·旨寄各督撫法來請和定期停戰條款未定之先仍嚴密整備電
旨:『法人現來請和,於津約外別無要求;業經允其所請。約定越南宣光以東,三月初一日停戰,十一日華兵拔隊撤回,二十一日齊抵廣西邊界;宣光以西,三月十一日停戰,二十一日華兵拔隊撤回,四月二十二日齊抵云南邊界;臺灣定於三月初一日停戰,法國即開各處封口:已由李鴻章分電沿海、滇、桂各督撫如約遵行矣。惟條款未定之先,仍恐彼族挾詐背盟,伺隙猝發;不可不嚴加防範。傳諭沿海各省將軍、督撫並云南、廣西督撫及各路統兵大臣督飭防軍隨時加意探查,嚴密整備,毋稍疏懈;是為至要』。(二月二十二日)
·粵督張之洞致樞垣停戰則可撤兵則不可電(附旨)
頃北洋電:和議已畫押,奉旨撤兵。竊謂停戰則可,撤兵則不可;撤至邊界尤不可。關外兵機方利,法寇大創;中、法用兵年餘,未有如今日之得勢者。我撤彼進,徒中狡謀,悔不可追。桂邊必扼諒山外谷松、觀音橋等處;若棄諒堵高平,法必屯兵沿邊,無險無從防守。欽、廉亦逼兩廣,永與法為鄰,以後兵力、餉力難支。且電線斷數日,連日雷雨,忽通忽阻;前敵諸軍斷難速達。初一停戰,斷難接到;糧械繁重,十日亦難撤至界上。伏望展限詳議,令彼撤基隆、澎湖之兵,我方可撤;看北寧能否攻克,再定。若得手,更易商。邊事重大,伏候聖裁。再,正發電間,接馮十九電:『已於二十一日親率本部並王孝祺軍攻郎甲,繞襲北寧』。洞昨聞法調海防兵往助,當經馮添兵援剿,並飭欽州進兵,欲停不及;只可俟續報戰情,再請旨。請代奏。
二月二十四日,奉旨:『撤兵載在津約,現既允照津約兩國畫押,斷難失信。現在桂甫復諒,法即據澎;馮、王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縱再有進步,越地終非我所有;而全臺隸我版圖,援斷餉絕,一失難復。彼時和戰兩難,更將何以為計!且該督前於我軍失利時,奏稱祗可保境堅守;此時得勝,何又不圖收束耶?著該督遵旨亟電各營;如電信不達之處,即發急遞飛達,如期停戰撤兵。倘有違誤,惟該督是問』。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法使來電言停戰並啟封口岸電
頃林椿函稱:『接巴使電,法國已電飭水師提督孤拔於西本月十五日停戰,並令伊刻即在臺灣開弛所封口岸;又電飭在越法國統領定期停戰,亦命伊將所封口岸開封』。屬告李中堂云。已分電南洋、閩、粵各督撫及統兵諸臣矣。(二月二十六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報淡水及宣泰均獲大勝電
法電:『西四月三號法攻淡水,兩次登岸,俱失利;五畫兵頭死傷各一、死者千二百六十八名。船名「拉泥付」,被重傷』等語。三號(即二月二十八)所言各軍接仗,似太過;未敢遽信。請先上聞。又海防電,言宣泰開仗,華軍大利;地方尚未克復。查宣泰在北寧西數十里,不知何軍前敵。(二月二十六日)
·左宗棠楊昌濬致總署法請和有無翻覆殊難逆料電
養電敬悉,遵即轉電。法請和,奉旨允准;仰見聖慈寬大。但退兵停戰,在我有期;而基隆、澎湖歸地之說,在法不知究竟如何辦理。此次請和有無翻覆,殊難逆料;彼族狡詐,或為緩兵之計亦未可知。臺灣無電可通,未開港之前,文報不能剋期而至;即設法至臺,轉遞前敵尚須兼旬。三月初一日文報未到前敵,適有攻戰,彼必有所藉口;似臺灣停戰,定約在開港、法船盡行退出以後。請代奏。(二月二十七日)
·軍機處致楊昌濬張之洞請派員知照臺防越防各軍停戰電(二件)
法定初一撤封口,商船即可至臺;停戰之信即派員附輪知照楊、劉、孫各營遵照,勿誤!(二月二十八日)
停戰撤兵之旨,必須速達;希即備文派員偕粵關稅司乘輪往河內前赴諒山、宣光軍營分投知照。切勿遲誤!(二月二十八日)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要盟宜慎防兵難撤摺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奏:為密陳事。
本年二月二十三日奉電旨:『法人現來請和,於津約外別無要求;業經允其所請。約定越南宣光以東,三月初一日停戰,十一日華兵拔隊撤回,二十一日齊抵廣西邊界;宣光以西,三月十一日停戰,二十一日華兵拔隊撤回,四月二十二日齊抵云南邊界;臺灣定於三月初一日停戰,法國即開各處封口:已由鴻章分咨沿海、云、粵各督撫如約遵行矣。惟條款未定之前,仍恐彼族狡詐背盟,伺隙猝發;不可不嚴加防範。著傳諭沿海各省將軍、督撫並云南、廣西督撫及各路統兵大臣督飭防軍隨時加意探察、嚴密戒備,毋稍疏懈;是為至要』等因,欽此。仰見廟謨宏遠、懷柔休息之至意;欽佩莫名。然臣愚以為用兵之道,宜防爾詐我虞;馭夷之方,貴在有備無患。今日之事,實有宜慎之於先、防之於後者。謹就管見所及陳之。
法人犯順以來,以忽戰忽和誤我大局。上年四月十三日之約口血未乾,即來挑釁。甚且逞其無賴,以為觀音橋之戰自我先開;福祿諾之據,係我捏造。要求恫喝,無所不為。朝廷方遣使議和,而彼已一面據我基隆、一面駛入馬尾,乘瑕蹈隙,馴致潰壞而難於收拾。此次復請議和,意似悔禍;然何以宣光既有退兵之語,而臺灣止有停戰之文?言停戰,則基隆一隅果否交還,尚似未定;言退兵,則北圻全境拱手而去,不問可知。臣遠隔海濱,固不敢妄測當局羈縻之苦心、轉圜之至計;而前車可鑑,大局攸關。津約五條,已置越南於度外;佔據之基隆與新失之澎湖,豈可再涉含糊耶!自去秋至今,沿海、沿邊各省慘淡經營,稍為周密;今忽隱忍出此,日後辦理洋務,必有承其敝者。如果基隆不遽退還,則當道豺狼,必將乘機起噬;全臺南北,不獨守無可守,抑且防不勝防。此要地之不得不爭,所宜慎之於先者也。
法人利在緩戰,而不在言和。其忽然言和者,大抵越南夏令將交,瘟疫流行,軍無鬥志;尼格里喪師於外、茹斐禮避位於內,新舊更替,議論紛歧,增餉、徵兵動需時日。且三月新茶瞬將上市,英、俄兩國向以茶務為大宗,各口茶商不能任其撓亂。有此數端,故陽餂我以請和之名,實陰便其一舉兩得之計。我若概從所請,則失地未還,防兵先撤;萬一該夷狡焉思逞,而時機已失,言戰則要害已為所乘、言和則口舌何能有濟,悔無及矣!況上海法租界換豎俄旗,旦夕窺我,舉動既多不便;倘因別端肇釁,俄人復藉此生端,則辯論愈難。言戰、言和悉聽彼族之挾持,而不能自主矣。臣竊謂沿海重兵不可因目前請和遽議裁撤,蓋曾經戰陣之兵,緩急可恃;即和約已定,而糜三數月餉項以防叵測而備折衝,較之臨時周章當有間矣。此邊軍之不能遽散,所宜防之於後者也。
臣衰年承乏,無補時艱。深願我皇上念師旅之何以不振,則制船、造砲,請求不可不精;念庫帑之何以不饒,則冶鐵、探煤,利源不可不濬;念人材之何以不出,則官階資格,亟宜量為變通;念風氣之何以不開,則藝術學堂,尤應廣為建設;念藩屬之何以日削,則臥薪嘗膽,當戒因循;念要求之何以日多,則求艾補牢,必思善後:凡此用人行政,即為強弱之樞機。區區愚忱,不敢不盡披瀝瀆陳。倘蒙採擇施行,於大局不為無補。
再,臣奉電旨後,即將基隆是否交還一節,電詢總署;數日未奉電復。合併陳明。謹奏。(光緒十一年三月初二日)
·閩撫劉銘傳等奏法兵分攻月眉山我軍眾寡不敵退守河南布置情形摺(附上諭)
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劉銘傳、幫辦臺灣軍務署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奏:為法兵分攻月眉山、大水窟一帶隘卡,連戰四日,眾寡不敵,各營退守河南,現在扼要布置情形事。
竊臣等於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將法人添兵接仗並王詩正等援兵抵臺飛催前進情形馳報在案。王詩正所部於正月十四、五等日馳抵臺北,聶士成所部及陳鳴志新募土勇亦於十六、十七等日先後續至;當即趕緊湊發軍械、撥濟餉需。王詩正帶領恪靖五營於十八日拔赴前敵,臣銘傳擬將聶士成、陳鳴志兩軍軍械、餉需料理就緒,帶同續發。正在料理間,接據前敵飛報:十八日法人添兵大至,以輪船四艘裝兵於八斗登岸,抄襲月眉山之後。曹志忠、劉朝祜共派七百人把守戲臺地山口,堵戰一日,飛書告急。蘇得勝土勇兩營防守六堵,已派一營把守竹枝寮隘卡,僅賸五百人;聞信即馳往援應。十九日辰刻,敵以兵二千餘名由枕頭山、竹篙山、龍潭堵三路分進;曹志忠所部楚軍六營除分紮大武崙一帶兩營、又派三百人扼守戲臺地外,祗率四營七成隊伍布守月眉山、深澳坑十里長牆,兵單地闊。敵兵直撲長牆,曹志忠當由月眉山各隘抽拔三百人同蘇得勝等揮兵禦敵;相持兩時之久,敵突以兵千餘由深澳坑直抄長牆之外,將戲臺地前軍截斷。我軍腹背受敵,蘇得勝所部左營營官梁善明中鎗陣亡,前營營官鄧長安亦受重傷與曹志忠勇丁俱傷亡過多,不能抵禦,退一山頭。法兵由長牆直撲月眉山頭卡,數路分道齊攻,並以炸砲兩面夾擊深澳坑;新築長牆雨後倒坍,營官蕭清福禦敵受傷,守卡兵勇祗百餘人當時潰退。法兵遂直犯月眉山頂,廖得勝營勇皆為曹志忠帶往迎戰,僅賸百餘人抵禦;適劉朝祜率勇三百人到,合同禦敵。惡戰一時,敵勢過眾,已將月眉山三麵包裹;劉朝祜、廖得勝勇丁傷亡過多,不能抵禦,退至山下,會同曹志忠、蘇得勝於新煤廠暫行紮隊。其時大水窟林朝棟、四腳亭蘇樹森尚在固守,未經挫動。臣銘傳於十九日夜聞信,深恐六堵空虛,敵如由獅頭嶺下山,暖暖各軍皆無歸路;當即率帶聶士成所部五成隊伍馳赴六堵,調度策應。王詩正於十八日行抵五堵,聞前敵警報,十九日即派威、良兩營前往救援六堵;至暖暖,必由敵營山下經過,白日不能行走,該道於二十日酉刻率剛營、副中營及親兵隊續進。臣當令王詩正會同曹志忠先在暖暖夾河紮營,以保大水窟後路;約定二十一日夜,親至暖暖商度戰守。其時敵兵麇集月眉山頂,並支大砲向林朝棟、蘇樹森營轟擊,勢甚岌岌。王詩正未到之先,二十日未刻威、良兩營攻襲月眉山尾,威營營官劉見榮、良營營官易玉林皆依山蛇伏前進;敵數十人抵死不退。適剛營由山後繞至,敵始退下山腰;當將月眉山尾一卡奪回。王詩正當令威、良、剛並副中營四營分駐卡後,一面約會曹志忠整隊,於二十一日黎明進攻月眉山頂;敵於卯刻調集基隆水陸各兵全隊以待。王詩正所部向前猛進,哨官胡少亭、羅國旺等齊告奮勇,直搶山頂;連進數次,敵砲如雨,胡少亭、羅國旺皆中砲陣亡,哨官李長有、龍春芳搶獲屍身,亦各受重傷。剛營營官申道發在後死戰,足受鎗子傷;當即退回山下,敵分三路跟追。王詩正、曹志忠分率各營正在接戰之際,敵兵兩路一由月眉山左包至暖暖、一由烏嘴峰包出大水窟之後,王詩正、曹志忠兩軍皆前後受敵,退至河南大水窟、四腳亭,亦三面受敵。林朝棟、劉朝祜率隊抵住長牆,烏嘴峰一帶守隘團勇同時俱潰,不能駐足,王詩正、曹志忠當晚退回五堵。統計是日之戰,自卯至申,各軍無一營不抵死苦戰;奈敵勢太眾、鎗精砲利,器械不敵。自十九日以來,敵人每戰皆以猛悍之卒更番如牆而進,前者傷斃、後者繼進,並不搶屍,實為歷次接戰以來所僅見;林朝棟、劉朝祜兩營傷亡較多,敵兵聞亦傷亡三、四百人。臣二十日抵六堵,即值前敵敗退;現在河北一帶要隘悉為敵據,險要已失。王詩正一軍現紮五堵,曹志忠一軍已令駐紮六堵之右小坑隘口,林朝棟兩營扼紮小坑之前草蘭尖山頂;暖暖紳董王廷理等扼紮暖暖街後,近靠河邊。臣督帶聶士成、蘇得勝、劉朝祜扼駐六堵,以扼臺北大路。惟各軍潰敗之後,兵銳已挫,一時難振;更恐敵兵乘勢分窺滬尾,臣開華已督飭滬防各軍修築長塹、挖掘濠溝,並於滬口河道添設竹纜,嚴備以待。此十八日至二十一日暖暖接戰退守,並現在布置之情形也。
頃據生擒法兵色博供稱:孤拔於十七日帶千名回基隆,一意攻犯臺北。三十日,敵兵數百欲由暖暖搭橋過河;當經白揚珠土勇開槍擊退。臣銘傳防守中路,令曹志忠、林朝棟防守南路,王詩正防守北路:俱於陰雨之中趕築營壘。中、南兩路皆已紮定;惟北路王詩正初到,形勢未熟,尚須查看明白,方能設守。臣恐敵由獅頭山直犯河北、據山安砲,則六堵各營皆難駐守;現令曹志忠先派蘇樹森土勇一營往守趙水坑,桂佔彪、張仁熙共帶勇三百名往守港孜關。該處近靠獅頭嶺下,猶恐兵力過單;復令蘇得勝派一營移守河北,陳鳴志親帶土勇兩營與蘇得勝營相輔防守火炭坑、烏陵坑一帶,營壘尚未築成。曹志忠所部自上年六月至今傷亡病故太多,兼之日築營壘、疲勞異常,兵數不能足額;現令裁併兩營,以節餉需。統計六堵一帶兵數雖有萬人,奈器械不敵;臣銘傳稍知敵情,不肯輕進浪戰,相持半截。其時法人添兵不多,幸無挫失。此次敵兵驟添,我軍眾寡不敵,以致挫敗。目前尤須固守,方能支持危局。惟槍彈無多,餉項支絀。王詩正、陳鳴志所部渡臺,先由臺南借發銀二萬兩、復由臺北支銀二萬六千兩,月需軍米不下二千石;吳鴻源所部四營,原議廣東濟餉,奈兌解不到,亦由臺支發餉項。臺南業已告竭,臺北僅能支發一月。臣銘傳現駐前敵,不能籌畫,徒抱憂急。現在匯兌無多,合計全臺每月需銀不下三十萬;一旦無餉,立見潰裂。應懇天恩如何設法救急之處,立賜施行;無任急迫待命之至。
此次退守,實因兵單地闊,不能堵禦,尚非戰守不力之咎。謹恭摺馳陳。
光緒十一年三月初八日,奉旨:『覽奏均悉。現在法已議和停戰,著劉銘傳等督飭各軍穩紮嚴守,以備不虞。所需餉項,即與左宗棠、楊昌濬籌商濟用』。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六。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援臺各營苦戰獲勝因援斷退師摺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福州將軍穆圖善、閩浙總督楊昌濬奏:為援臺恪靖各營甫經抵防,苦戰兩月獲勝;因援斷退師,現在扼紮六堵整備進取情形事。
竊已革道員王詩正、道員陳鳴志統率援臺各軍,分起於笨港、偏港、布袋嘴等處登岸,業經奏報在案。嗣據王詩正等稟稱:『所部各營登岸後,飭令速赴彰化取齊。連接前敵探報:法寇陸續添兵已至四、五千人,勢甚猖獗等語。查有西征舊部楚湘壯勇自願投效臨敵,當此海口已封、渡勇最難之際,未便概置不收;遂挑精壯,合之隨帶哨隊足成一營,委西征立功記名提督譚慎典管帶。又臺地言語難通、路徑歧雜,響導、間諜非土勇不為功,請添募土勇千人以厚兵力,而速戎機。臘底抵彰化齊隊後,即馳赴前敵』等情。比經批准照辦去後。旋奉二月初七日電旨:『李鴻章電奏:「廈門葉文瀾初四來電:暖暖村接仗,我營被法佔據,退紮六、七里;兩軍傷沒甚多」等語。著左宗棠等將詳細情形查奏』等因,欽此。臣等因未接臺北文報,僅於二月十五日將臺灣道劉璈所稟「探得臺北各軍戰況」電奏在案。頃接撫臣劉銘傳正月三十日咨開:轉據王詩正稟稱:『正月十八日,奉調率所部進紮五堵。十九日卯刻,連接總兵曹志忠、道員林朝棟飛報法逆近又載到黑鬼數千,由八斗登岸猛撲月眉山、深澳坑等處卡隘營壘;各營兵單力薄,不能調撥,勢頗不支等語。革道一面飭調提督申道發、賀興隆拔隊速進,一面飛派威營劉見榮、良營易玉林於辰刻帶六成行隊前往,相機援應。酉刻,復得暖暖街坐探委員李秉鈞報稱:我軍未刻進抵暖暖街,則月眉山卡營壘先被法逆佔據;並言大槓峰勢甚高聳,此地既失,則法逆得勢,不特大水窟站腳不住,恐暖暖街亦不堪守等情。是夜威營、良營整隊進逼暖暖街前面五、六里許之廠坪,以防法人夜襲。革道於二十日五鼓加派剛營繼進,自率親兵隊馳赴調度。是日法寇麇集月眉山,又分隊攻大水窟之棟營,勢殊岌岌。當飭威營先赴河之北岸攻月眉山左路,飭良營繼渡攻月眉山右路;而令剛營偃旗息鼓,繞月眉山之後。該逆向威營直前轟擊,提督劉見榮、易玉林令各勇皆依山蛇伏,一鎗不放;待其既近,始連環臥攻,傷斃法人頗多,抵死不退。及剛營從山後轉出,四面圍擊,復鏖戰甚久;該逆乃漸潰敗,遂將月眉山頭層要隘營壘奪回。其大水窟一面,亦因賊勢萃集,大槓峰得以站住;革道即飭威、良、剛三營駐紮所奪營內,並調副中營近駐山腳,以成犄角:此二十日威、良、剛三營獲勝,奪回營壘之實在情形也。革道飛調中營隊伍,並約曹志忠於二十一日黎明出隊,分路進攻。是日,法人亦約齊基隆水陸之賊分七、八路遍布山谷;兵既倍我,火器尤足,並於四小峰頂連轟開花巨砲,我軍屹不為動。良營前哨百長胡少亭、剛營前哨百長羅國旺、威營左哨百長李長青、副中營左哨百長龍春芳齊告奮勇,直搶大槓峰頂賊壘,已逼卡門,賊俱披靡;胡少亭、羅國旺舉旗先登,皆中砲殞命。李長青、龍春芳奪回忠骸,各負重傷;剛營提督申道發扼隘死抵,並受砲子重傷,始將全隊收還。而威營、良營、副中營仍復分路上山橫擊賊腰,革道督率中營會同曹志忠繞入山裏以擊賊伏;戰勢方酣,另股突由大水窟抄出暖暖街右、一由烏嘴峰抄出暖暖街左,斷我軍後路。各隘土勇皆已潰散,賊眾悉萃月眉山,愈戰愈多;我軍面面受敵,戰至酉刻,應援已斷、彈子罄盡,勢難再守,乃與曹志忠合隊下山衝出重圍,收回五堵:此二十一日彈盡援斷,難以復駐之實在情形也。現擬即日進紮六堵河西,添配軍火、添補傷亡,調齊後路土勇,仍當趕為收復。此次各營初到,正值法寇新添;鏖戰兩日,斃賊數百名,我軍傷亡亦數十人。除查明另報外,其陣亡之升用提督兩江遇缺題奏總兵奇穆欽巴圖魯胡少亭、都司銜補用守備羅國旺,尤堪憫惜』等情,稟經撫臣劉銘傳咨會前來。又接臺北府知府陳星聚、通判梁鈍夫、淡水縣知縣劉勳正月二十八日會稟內稱:『法寇不知於正月何日新更提督到基隆,盡反前提督孤拔所為;一味籠絡百姓,收拾人心。基隆社寮、八斗、煤峒等處逃剩莠民,均插白旗從逆,且有為之通線帶路者。本月十八日,法酋帶兵千餘,以奸民前導,由大基隆山之竹篙嶺小路抄到深澳坑戲臺地方;該處無險可守,隨即退後』等情。稟中所陳二十及二十一日戰事,與撫臣劉銘傳來咨略同;尾開:『暖暖街離郡不及五十里、離滬尾止六十餘里,山後均有小路可通。滬尾一口為敵人所必爭,該處守禦雖嚴,兵力究嫌單薄;倘法寇復以奸民前導、潛從小路抄襲,再以兵輪大砲夾攻,使我五、六堵之兵不能回救,則滬尾危矣』。並稱『林朝棟與王詩正之兵最為奮勇,惟所用皆前膛舊槍,又無車輪炸砲;此間禦敵,非後膛槍不濟。請籌發二、三千桿設法解臺,以應急需』等情。臣又接道員陳鳴志二月初一日稟稱:『所募新勇兩營,正月三十日到防;即飭前營進紮馬陵坑、後營扼紮各要隘。職道暫駐五堵,督率各營添設砲臺,步步為營。惟法夷佔一高山,即安一大砲;無論崎嶇山徑,出隊總以開花砲當先。並有九節砲,分拆肩行,到處隨可施放。我軍不獨無開花砲,即後膛鎗亦甚廖廖;所以難於取勝』等語。除陣亡弁勇應由撫臣劉銘傳查明具奏請卹外,臣等查王詩正各營戰事尚未稟報到營,既經劉銘傳鈔稟咨會前來,證之劉璈、陳鳴志、陳星聚稟詞自係屬實。外夷火器之利,本非中國所及;至所謂九節砲者,更屬愈出愈新:敵勢之張,概可想見。現在撫臣劉銘傳親駐六堵,仍飭各營簡練軍實以圖再舉。幫辦臣楊岳斌來緘:『正月二十一日抵卑南登岸,二月初三日抵臺灣府城;俟所部渡臺前進』。其需用軍火、器械,臣等仍當設法籌解,俾濟要需。謹奏。
光緒十一年三月十五日,奉旨:『知道了』。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七。
·直督李鴻章等奏與法使商議條約畫押竣事摺(附中法新約)
直隸總督李鴻章等奏:為與法國使臣商辦詳細條約畫押竣事事。
竊臣等欽奉三月初六日上諭:『本日已有旨: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法國使臣辦理詳細條約事務』等因,欽此。臣錫珍、臣承修陛辭後,於三月初十日抵津,會晤臣鴻章密商詳細條約,業由總理衙門王大臣飭總稅務司赫德與巴黎法外部電商辦理。巴德諾至津,彼此拜晤,初未談及公事。三月十六日,醇親王、禮親王、慶郡王公函,以赫德面交法都所擬詳約十條皆本上年津約之意略有出入,現酌改數處,屬臣等酌度具覆;臣等當據管見臚陳去後。嗣迭准慶郡王等密函:歷次刪改辦理之處甚多,均隨時進呈御覽,遵旨酌辦。三月二十九日,先將第一、三、四、七、八、九共六條,彼此均允照辦理。四月初三、初六等日,復將第五、六條核訂,先後鈔交臣等與巴德諾督同中、法翻譯官詳確考究,講解文義。間有不符,復函請王大臣與赫德、丁韙良等妥細校正,寄由臣等與巴德諾面定;仍請總理衙門隨時奏進,請旨遵行。四月十九日,第二、第十兩條亦經法電遵改,巴德諾譯送臣等;又緘請慶郡王令赫德、丁韙良另譯進呈。二十三日,奉電旨:『此次議約往返電商各條,均尚得體;本日披覽改定第二、第十兩條,亦最妥協。著李鴻章等再將各條詳加核對,如意義相符、並無參錯,即定期畫押』等因,欽此。臣等復與巴德諾面商,覆加核定;隨即電奏在案。該使屢催剋期畫押;訂於四月二十七日齊集公所,將中、法文四分會同校對無訛,均各畫押鈐印竣事,彼此各存正、副本二分。此後惟冀總理衙門暨滇、粵各撫臣恪遵條約分晰籌辦,慎固封守、聯絡邦交,庶可防患於未萌、相安於無事。
謹將條約正本封送軍機處進呈恭候批准,以便屆時互換;其副本,咨送總理衙門查核。臣鴻章奉全權大臣諭旨一道,敬咨繳軍機處備查。謹奏。
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奉旨:『依議』。
謹將中、法新約,繕呈御覽。
大清國大皇帝、大法民主國大伯理璽天德,前因兩國同時有事於越南,漸致齟齬;今彼此願為了結,並欲修明兩國交好通商之舊誼,訂立新約,期於兩國均有利益。即以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在天津商訂「簡明條約」、光緒十一年二月二十八日奉旨允准者作為底本,為此兩國特派全權大臣會商辦理。大清國大皇帝欽差全權大臣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一等肅毅伯爵李,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刑部尚書管理戶部三庫、左翼世職官學事務、鑲黃旗漢軍都統錫,欽差總理各國事務大臣、鴻臚寺卿鄧,大法民主國大伯理璽天德欽差全權大臣賞給佩帶四等榮光寶星並瑞典國頭等北斗寶星駐刮中國京都總理本國事務巴德諾(或譯作巴特納),各將所奉全權文憑互相校閱,均屬妥協;立定條約如左:
第一款:一、越南諸省與中國邊界毗連者,其境內法國約明自行弭亂安撫其擾害百姓之匪黨及無業流氓,悉由法國妥為設法或應解散、或當驅逐出境,並禁其復聚為亂。惟無論遇有何事,法兵永不得過北圻與中國邊界;法國並約明必不自侵此界,且保他人必不犯之。其中國與北圻交界各省境內,凡遇匪黨逃匿,即由中國設法,或應解散、或當驅逐出境;倘有匪黨在中國境內會合,意圖往擾法國所保護之民者,亦由中國設法解散。法國既擔保邊界無事,中國約明亦不派兵前赴北圻。至於中國與越南如何互交逃犯之事,中、法兩國應另行議定專條。凡中國僑居人民及散勇等在越南安分守業者,無論農夫、工匠、商賈,若無可責備之處,其身家、產業均得安穩,與法國所保護之人無異。
第二款:一、中國既訂明於法國所辦弭亂、安撫各事無所掣肘,凡有法國與越南自立之條約章程或已定者、或續立者,現時並日後均聽辦理。至中、越往來,言明必不致有礙中國威望、體面,亦不致有違此次之約。
第三款:一、自此次訂約畫押之後起,限六個月期內,應由中、法兩國各派官員親赴中國與北圻交界處所會同勘定界限。倘或於界限難於辨認之處,即於其地設立標記,以明界限之所在。若因立標處所或因北圻現在之界稍有改正,以期兩國公同有益,如彼此意見不合,應各請示於本國。
第四款:一、邊界勘定之後,凡有法國人民及法國所保護人民與別國居住北圻人等欲行過界入中國者,須俟法國官員請中國邊界官員發給護照執持,方得前往。倘由北圻入中國者,係中國人民,只由中國邊界官員自發憑單可也。至有中國人民欲從陸路由中國入北圻者,應由中國官請法國官發給護照,以便執持前往。
第五款:一、中國與北圻陸路交界,允准法國商人及法國保護之商人並中國商人運貨進出。其貿易應限定若干處及在何處,俟日後體察兩國貿易多寡及往來道路定奪,須照中國內地現有章程酌核辦理。總之,通商處所在中國邊界者,應指定兩處:一在保勝以上、一在諒山以北,法國商人均可在此居住;應得利益、應遵章程,均與通商各口無異。中國應在此設關收稅,法國亦得在此設立領事官。其領事官應得權利,與法國在通商各口之領事官無異。中國亦得與法國商酌,在北圻各大城鎮揀派領事官駐紮。
第六款:一、北圻與中國之云南、廣西、廣東各省陸路通商章程,應於此約畫押後三個月內,兩國派員會議,另定條款附在本約之後。所運貨物進出云南、廣西邊界應納各稅,照現在通商稅則較減;惟由陸路過北圻及廣東邊界者,不得照此減輕稅則納稅。其減輕稅則,亦與現在通商各口無涉。其販運鎗砲、軍械、軍糧、軍火等,應各照兩國界內所行之章程辦理。至洋藥進口、出口一事,應於通商章程內定一專條。其中、越海路通商,亦應議定專條。此條未定之先,仍照現章辦理。
第七款:一、中、法現立此約,其意係為鄰邦益敦和睦,推廣互市。現欲善體此章,由法國在北坼一帶開闢道路,鼓勵建設鐵路。彼此言明:日後若中國酌擬創造鐵路時,中國自向法國業此之人商辦;其招募人工,法國無不盡力勷助。惟彼此言明:不得視此條係為法國一國獨受之利益。
第八款:一、此次所訂之條約內所載之通商各款以及將訂各項章程,應俟換約後十年之期滿,方可續修。若期將滿六個月以前,議約之兩國彼此不預先將擬欲修約之意聲明,則通商各條約、章程仍應遵照行之,以十年為期;以後倣此。
第九款:一、此約一經彼此畫押,法軍立即奉命退出基隆,並除去在海面搜查等事;畫押後一個月內,法兵必當從臺灣、澎湖全行退盡。
第十款:中、法兩國前立各條約、章程,除由現議更張外,其餘仍應一體遵守。至此次條約,現由大清國大皇帝批准及大法國大伯理璽天德批准後,即在中國京都互換。
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西曆一千八百八十五年六月九日。
·直督李鴻章奏和議成後請向法使索還所擄平安弁兵片
李鴻章片:
再,臣鴻章前准左宗棠、楊昌濬電稱:『本年二月二十六日,法國兵船在臺灣琅■〈王喬〉洋面截奪「平安」輪船,將所載楊岳斌乾勇七百餘人帶往澎湖;聞已分送西貢安置。請向法使追索』等語。臣面商巴德諾,該使謂『此事尚在兩國未停戰以前,西國戰例「凡彼此傷損人貨,均不賠補;若俘獲兵民,可互交還。但須和約定後再議。聞廣西軍營亦有擒獲法國宮兵數人,應懇發還互換。又蘇州提訊賣給法船食物之人並被控之法館幕友張志瀛等,均請釋放以敦睦誼』等情。臣查兩國和局既定,在交戰時擄獲弁兵及因戰事查拿之人一體釋放,皆係「萬國公法」所應行。臣因於詳約畫押之先,備具照會囑將前次拿獲「平安」輪船之官兵全數釋回;其攜往西貢者即交便船載回澎湖,由閩浙督臣派員往澎湖領取。該使照覆允辦,並請將中國軍營拿獲法國弁兵一律釋回;其意即指春間桂軍生擒者。又稱所有無論何國何色之人與前釁有涉者,乞恩寬免追究;其意即指上海張志瀛等案也。相應請旨飭下左宗棠、楊昌濬等即派妥幹大員赴澎湖,會商法國兵官索還前次截擄之弁勇;其由西貢載回弁勇船費若干,如該國兵官求補,可由閩省籌給。並請旨飭下護廣西巡撫臣李秉衡,將前次生擒法國弁兵照數押交越境法國兵官查收;仍懇恩飭兩江督臣、江蘇撫臣將前次因案牽涉之張志瀛等一併寬免追究,以廣皇仁而示大信。以上各節,可否均由電報轉達俾資迅速?謹照鈔臣與巴德諾往複照會各稿,咨送軍機處備查。謹奏。
光緒十一年四月二十九日,奉旨:『已有旨』。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八。
·直督李鴻章奏中法因戰事被擄兵民互相交還片
李鴻章片:
再,幫辦福建軍務前陝甘督臣楊岳斌所部弁勇前乘「平安」輪船渡臺,被法國兵船擄去七百餘人。臣於法約定後,與該國公使巴德諾議明全部釋回;其中國軍營拿獲法國弁兵、因案牽涉之人,該公使亦請釋放。當經奏奉諭旨允准,著臣迅派妥員前赴澎湖會商法國兵官,將擄去弁兵妥為收回等因,欽此。旋據巴德諾函稱:『接該國水師提督李士比電稱:『前截獲「平安」輪船弁兵在基隆者百名,已就近釋放;在澎湖者四百餘名及運往西貢二百五十名不日回澎,俟中國委員到日交還。另有拿獲臺灣、澎湖人二十二名,一併交還。請將中國俘獲該國兵士及牽涉之人釋放』等情。經臣電知各督、撫臣查照辦理;一面遴派中書科中書羅臻祿、洋員津海關副稅務司馬士乘坐「利運」輪船馳赴廈門,稟商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加派熟識乾軍員弁同往澎湖妥辦。旋據羅臻祿、馬士稟稱:『於五月十六日抵廈門,彭楚漢並楊岳斌委員前赴澎湖會商法兵官,即於十八、九日將「平安」輪船所載弁兵王仁和、周文翔、方國清等二百五十名全數收回,並無被傷短少;即由輪船運至廈門』。並據彭楚漢來文:『已將該弁兵、商民八百二人照單按名點驗,分別聽候安插』等因前來。除咨總理衙門查照外,羅臻祿等迭經派辦洋務交涉事件,均稱得力;此次航海遠役親至澎湖法營會商法提督李士比,將乾軍弁勇全數收回,並無被傷短少。又於巴德諾原函之外,收回商民數十人,辦理甚為妥速:保全兵民多命,實屬勞績卓著。擬懇天恩將候選中書科中書羅臻祿以同知儘先選用、津海關副稅務司馬士給予三等第二寶星,以示鼓勵。謹奏。
光緒十一年六月初十日,奉旨:『馬士著照所請獎勵,羅臻祿著毋庸給獎』。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查明澎湖失事文武員弁下落請旨懲處摺
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等奏:為查明澎湖失事文武員弁下落實在情形,並請旨分別懲處以肅軍律事。
竊法船攻據澎湖,經臣等兩次電奏並附片呈明在案。維時文報不通,傳聞難信;當飭該管道、府查明實情並文武各員下落去後。旋准水師提臣彭楚漢咨報:『據澎湖副將周善初、通判鄭膺杰稟稱:「二月十二日,法五船進泊烏嵌洋面,當飭各營嚴備。十三日黎明,兩艦由西嶼直攻媽宮,一艦中砲退去;續添三艦攻新城砲臺,營官梁璟夫力禦兩時許,臺漸轟壞。法放舢板圖佔新城及金龜頭,周善初督率德義後營管帶粱岳英紮砲臺後之深溝壓岸抵禦;舢板駛回。敵復以三艦攻四角山、蛇山,四艦攻金龜頭外之露天園砲臺;臺基受敵砲,亦被擊塌。周善初復調德義中營管帶關鎮岳、綏靖前營管帶馮楚燊、綏靖副中營管帶陳得勝分扼校場、烏嵌山、觀音亭等處,鄭膺杰仍督水軍協同德義後營幫帶劉燦瑩由紅毛城抄擊;相持竟日,互有傷亡。是晚初更,法船迭用大砲對轟;我軍蛇伏避銳,彼即放舢板十餘號漫海而來。梁岳英、馮楚燊、梁璟夫各督砲勇。登時擊塌砲臺、擊沉舢板一號;鏖戰良久,法船復施放各樣砲彈,天明始息。周善初仍督梁岳英等扼據深溝,鄭膺杰分扼媽宮街後及紅毛城。十四日早,法三船猛攻四角山、蛇山土臺,旋即坍塌;兩山既失,小垵山遂不能守。周善初等督率各軍扼守金龜頭、新城後一帶,與法軍力戰一晝夜。是日卯刻,敵益猛攻,新城、金龜頭各臺旋被轟毀,即放舢板十餘號肉薄來攻;當經梁岳英擊退,斃逆無算,並擊焚一舢板。該逆乃分佈四艦,二艦直進媽宮港內、二艦泊觀音亭港口,三面夾攻;各軍勢不能支,退紮廳署東之東衛山。該逆又以蒔裏(地名)無砲臺,於十三日分調舢板約四、五百人乘夜來襲;經陳得勝設伏擊退,傷斃數十名。十四,法兩艦駛進珠母水,復用舢板裝兵七、八百人,意圖上岸。復經陳得勝、關鎮岳分道攻剿,梁岳英復派幫帶劉燦瑩馳由上路夾擊;自辰至午,法逆陣亡百餘名,敗回原船。我軍退至海岸,被法艦轟斃六名、帶傷二十餘名;此十三、十四兩晝夜媽宮、蒔裏、珠母水等處獲勝之實在情形也。十五日辰刻,法大艦泊珠母水等處,分四路登岸。陳得勝時紮大城山,當率所部由中路迎敵;周善初親率綏靖後營幫帶單錦春、參將陳尚志並馮楚燊全隊,由大城山進發;梁岳英、關鎮岳一由東衛迎剿,一由大城山西衝出。無如敵械精良,彈密如雨;大城山四面平坦,敵以各種火器橫衝直擊,所向披靡。關鎮岳憤甚,率哨長朱朝安、蘇德奮勇直進,擊斃法逆多名;朱朝安、蘇德力戰陣亡,關鎮岳骽受重傷,陳得勝左腕右骽亦受彈傷。梁岳英馳突鎗彈中,奮不顧身,鎗斃法酋一人;幫帶劉燦瑩督隊在後,踐屍直蹬,甚為勇敢。是時,梁璟夫部勇由西溪進攻。周善初見敵勢兇悍,急揮軍摧其中堅,鄭膺杰督各軍由湖南抄出,右營都司鄭漁、舉人郭鶚翔等分帶果毅軍及團練由湖西港底抄出,血戰四時,以軍火用罄,收隊回營;計陣亡員弁勇三百餘名,帶傷近四百名。法逆乘勝調九艦進據烏嵌、雙頭跨各崗,修立土壘、安配大砲,對大城山、東衛山各營轟擊,飛彈雨墮;戴石等處糧臺、軍裝各局亦難存立。諸將以死傷過多,商請退駐北山之中墩:此十五日與該逆大隊鏖戰,力竭退守中墩之實在情形也」』。旋據臺灣道劉璈稟稱:『准澎湖副將周善初移開:「退中墩後,即於十七、十八等日會同澎湖廳暨營官、士紳詳勘各澳糧路不通、四面受敵,尤甚於媽宮、大城山,難以駐守;祗得退保灣貝,藉固內地」』等情。又據署興泉永道奎俊派員前赴澎湖密查各員行蹤,據稱:「副將周善初、通判鄭膺杰、營官梁璟夫等現均在東灣恩地方」;核與該協廳稟報相符:此澎湖協廳先退中墩、後退灣貝之實在情形也。
伏查澎湖諸島,外蔽全臺、內固金廈,歷來視為險要。然其地不產五穀、不生草木,薪、米須取給於外;且僅協署一井淡水,亦復無多。故平日不能屯聚大兵,設為重鎮。自中外通商,西人以兵輪往來,海洋如履坦途,局勢大變。該島懸隔海中、地形散漫,非有堅船巨砲,戰守兩難,實不足以自保。而自敵人得之,則足以塞援臺之路,而為水師停船之區;其勢又在所必爭也。上年津約中變,該副將等稟請軍械,迭經前督臣暨臣等批飭臺道就近籌給。惟巨砲一宗,自馬江戰後,各國藉詞公法,無由購運。此次法人以大隊兵艦分途撲犯,外無船艦可援、內無山險可恃;該副將等窮島孤軍尚能相持數晝夜,斃敵軍不少,並砲中法船數彈;使非砲小力薄,必收破敵之功。力盡智竭,退守灣貝,似與怯戰逃竄者微有不同。澎湖向無城郭,協廳衙署逼近海濱無可扼守,亦與平時失守城池者有間。惟該員等有領兵之責、民社之寄,情雖可諒,咎實難辭。相應請旨將該副將周善初、通判鄭膺杰一併革職,發往軍臺效力。候補通判梁岳英、澎湖右營都司鄭漁、臺灣鎮標中營守備馮楚燊,臣岳斌在臺曾派探回報並據難民潰勇傳說隊伍不齊,致兵勇未能得力;應請旨將梁岳英、鄭漁、馮楚燊交部嚴加議處。候補同知關鎮岳、儘先副將陳德勝,均經帶傷;候補守備梁璟夫管帶砲勇三百名守四角山、觀音亭、蛇山、龜山各臺,兵分力單,臺毀始去,尚非退縮可比。以上三員,可否免議?出自聖裁。
臣等海洋遙隔,勢力所限,先事無從豫籌;變故猝乘,臨時不及援救:曷勝愧悚!亦應請旨將臣等交部議處。現在和局已定,基隆法兵已退、澎湖不日可以歸還;一切善後事宜,臣等當悉心籌商,期臻妥善。謹奏。
光緒十一年六月十六日,奉旨:『……』。
——以上見原書卷五十九。
·幫辦福建軍務楊岳斌等奏澎湖法船撤退並查明失守情形摺
幫辦福建軍務前陝甘總督楊岳斌、督辦臺灣防務福建巡撫劉銘傳、幫辦臺灣防務福建陸路提督孫開華奏:為恭報澎湖法兵退去日期並查明失守情形,所有在事文武請旨分別處分事。
竊臣等於本年六月初六日派記名提督吳宏洛乘坐「萬年青」輪船前往澎湖察看情形,十四日吳宏洛由澎湖回至淡水;據稱:該提督到澎湖之後,查得李士卑斯於初九日接到撤兵國書,即於十二日開船出口;李並知會吳宏洛由赴香港法船之便,電報廣東轉電總署奏聞,計邀聖鑒。查澎湖二月十二日法船到境、十五日失守情形,已經左宗棠、楊昌濬會奏在案。其時臣岳斌正在臺南,當即派探回稱:『十二日,有法船六隻泊在淡水烏嵌開邊海面;十三日該六船內分一大船泊近蒔裏澳、三船駛至媽宮西嶼、二船至觀音亭後,齊開大砲,縱橫轟擊。統領前路各軍管帶綏靖後營代理澎湖水師副將周善初、管帶練軍果毅營澎湖右營都司鄭漁出隊抵禦,各砲臺亦開砲還擊;經法兵將四角山、新城、蛇山頭、金龜頭、觀音亭各砲臺及媽宮協署、軍裝局等處營房街道一律轟擊倒壞,周善初等抵敵不住,退往大城北而去。十四日早,敵將先日泊在辯裏澳大船一隻駛至近岸,用小划渡兵三百餘人登岸,來撲珠母水澳;管帶綏靖副中營儘先副將陳得勝率隊出迎,相持未久,即退往大城北而去,敵亦未追。十五日早,法兵約有八、九百名復由雙頭跨地方登岸,逕至大城山下;周善初率管帶綏靖前營臺灣鎮標中營守備馮楚燊隊伍接仗時許,勢不能支。陳得勝帶隊來援,手骽受傷;即退往西溪鄉。周善初又調管帶德義中營候補同知關鎮岳、管帶德義後營候補通判梁岳英帶隊來援,前後零星不齊、又無督率,不能抵禦,關鎮岳為飛子所傷;周善初、馮楚燊、關鎮岳、梁岳英、鄭漁等一齊退往北山赤嵌一帶,澎湖遂爾失守』。
澎湖通判鄧膺杰前曾通報練募水勇四百名,防守要口;及至法人攻澎湖三日,不聞其勇抵禦何處。地方失守,咎有應得。周善初,鄭膺杰二員,應請旨即行革職;鄭膺傑尚有煤務經手事件,由臣銘傳撤任,聽候查辦。候補通判梁岳英、澎湖右營都司鄭漁、臺灣鎮標中營守備馮楚燊,均屬督戰不力;應請一併革職。候補同知關鎮岳、儘先副將陳得勝,均經帶傷;應請加恩免予處分。所有陣亡官勇,俟查明後再行奏請賜恤,以慰忠魂。
惟澎湖一島地處孤危,面面受敵;既無得力砲位、砲臺,又無兵輪、水雷。臣銘傳於上年秋、冬之際,屢接周善初等來稟,請發水雷、大砲;臣愧無以應。十月底,臺澎道劉璈即無餉接濟澎軍;經臣咨請督臣楊昌濬撥款接濟並請督臣設法運送砲位、水雷,未接咨覆。劉璈申報至香港購買水雷、至東洋購買大砲,臣批令趕緊布置澎湖;亦無覆稟。周善初等失守地方,原有應得之咎;惟臣銘傳有督辦防務之責,不能預為籌畫設法、且不能保守基隆,既參該廳協等失守之咎,若不一併處分,何以服該文武之心!應請旨將臣銘傳交部從嚴議處,以肅軍政。謹奏。
光緒十一年七月初八日,奉旨:『已有旨』。
——見原書卷六十。
·諭楊昌濬劉銘傳等臺灣建設行省著會商奏辦電
上諭:『前據劉銘傳奏「籌度臺灣情形,暫難改設省會」、又據楊昌濬奏「籌議臺灣改設藩司」各一摺,覽奏均悉。臺灣為南洋門戶,業經欽奉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所陳,著毋庸議。楊昌濬所奏添設臺北道不如添設藩司,係為因地制宜起見;自可准行。惟該督所奏尚係大概情形,所有一切應辦事宜,均未籌商定妥;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著楊昌濬、劉銘傳會商,奏請辦理』。(十二月十二日)
——見原書卷六十二。
·粵督張之洞致總署日人以兵輪失蹤為詞擬派艦來粵尋訪電
日外部文稱:『由法新造之「畝傍」兵輪船日久未到,現派「明治」、「長門」兩艦前往汕頭各港訪尋;請電粵:如該二船入口時,勿視為商船』云云。巨艦不比纖芥,何須尋訪;言語支離,必不懷好意。現粵電覆云:『長崎殺戮華兵案,華民憤極,粵民尤甚。日艦來粵,恐難保其無事。崎寄正在商辦,大局攸關;彼此均須加意。如果來粵各港口,當即電聞;切不必派艦來尋』等語。狡謀伺隙,是否有合?(十二月十三日)
·閩督楊昌濬致總署日領知照不派兵艦到閩尋船電
日本領事知照「畝傍」兵船已查明於冬月八日由新加坡開行,至臺灣之東邊洋面失事沉沒;所派「明治」、「長門」兩艦不到閩灣訪尋云。(十二月二十二日)
——以上見原書卷六十九。
·總署致李鴻章英法德等使言臺灣係通商口岸希停收洋里電
英、法、德等使屢言臺灣係通商口岸,非比內地;洋商不應領單、亦不應完釐,中國徵收洋釐係屬違約。迭經本署辯論,彼以延宕日久,不能再待,聲稱即飭洋商不令完釐;倘因此扣留貨物,即須索賠,中國任咎云云。情勢甚迫,斷難再爭;希即停抽洋商釐金,免致反受訛索。至本省如何徵收落地稅釐,另行設法辦理。望速覆!(二月二十二日)
·總署奏臺灣抽收洋商釐金與約不符請旨遵辦摺(附旨)
總理各國事務慶親王奕劻等奏:為臺灣設局抽收洋商釐金與約不符,請旨遵辦事。
查臺灣初設行省,需款浩繁,前經撫臣劉銘傳奏請於臺灣城外設局抽收百貨釐金,無論中外商人俱令一體完納,洋商或完子口半稅、或照內地一律抽釐;業於十二年三月間開辦。嗣接德國駐京使臣巴蘭德函稱:『據臺灣德商稟稱,近來該處釐局欲將貨物抽捐,因令該商等先行出結存海關,暫行停抽;俟訂妥後再行辦理,勿得勒抽』等語。當經鈔函行查,該撫隨據覆稱:『臺地抽收百貨釐金,係照內地一律辦理;洋商應完子口半稅,亦係仿照內地土貨出口成案,並非勒抽』等因;經臣衙門照覆該使在案。
迨上年十二月間,各國駐京使臣先後照會臣衙門,皆以臺灣抽收洋商釐金,係屬違例。臺灣為通商口岸,載在約章;洋商在通商口岸運貨,非入內地可比。除完出口正稅外,不應另納他項稅釐、出口正稅各等語;又經臣衙門堅持駁覆。本年二月初三日,英、德、法三國使臣約齊來署,復提前事。臣等以稅釐為該省餉項所關,力與辯論;謂臺灣建署伊始,土貨出產之處距海口甚近,祗收此一道釐金,與他省出產之在內地者不同;是以不得不如此辦理。今各國使臣既稱洋商不願抽釐,或由臣衙門函致該撫另籌辦法。乃本月二十一日,英、德、法三國使臣又至臣衙門晤稱:『臺灣抽收洋商釐金,實屬違約;業經商辦經年,不能再待,當即飭該商等不令完釐。倘因此扣留貨物,即須索賠本利,中國任咎』等語,情勢迫切。臣等雖舌敝唇焦與之力爭,終難折服。竊思洋商應否完納子稅或完釐金,自以該處是否通商口岸為斷。洋商於通商口岸運貨出口,與入內地運貨必須請領聯單完納子口稅者,辦法本自不同;臺灣為通商口岸,本係載在約章,該使臣等指抽釐為違約,亦非漫無依據。察其情形,斷難強令遵從。倘因其不納釐金,竟將貨物扣留,彼若藉此索賠,實在意中;辦理轉多棘手。除將大略情形電知該撫外,相應請旨飭下臺灣巡撫將抽收洋商釐金一事,即行停止,以杜口實而符約章。至該省應如何徵收落地稅釐以濟要需之處,應由該撫另行設法辦理。祗應徵之於華商、不能徵之於洋商,彼自無所藉口矣。謹奏。
光緒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奉旨:『據總理衙門奏「臺灣設局抽收洋商釐金與約不符,請旨遵辦」一摺,臺灣為通商口岸,洋商應完出口正稅,向不抽釐;既據該使臣等屢次據約陳請,著劉銘傳將抽收洋商釐金一事即行停止。至該省應如何徵收落地稅釐?著另行設法辦理;總應徵之華商,彼自無所藉口』。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臺灣洋商完稅請補敘府城口並半稅二節電(二件)
臺撫劉銘傳電覆:『臺灣現辦章程,洋商完子口半稅,並無洋釐名目;現在各使既在總署無理取鬧,只可就華商另行設法。至全臺除滬、打二口外,不能皆作通商口岸。洋商入內地買土貨,並無不應領三聯單之約;臺灣採辦樟腦,向章有三聯單。此二層,應請總署堅持成約,不可遊移,致礙大局。出口半稅,必得照約完納。赫德屢次來商,要將全臺釐卡撤去,華洋商人統歸新關完納出、進子口半稅;以事關大局,不敢擅允。洋商既不肯完出口半稅,何以又肯完進、出口兩稅?情形可疑。臺南洋商完稅兩年,並無異言;自赫德來商後,忽有阻撓,恐係赫德鼓惑。除鈔赫德章程詳覆總署,先此電覆』云。(二月二十六日)
臺撫劉電:『通商口岸,係指臺灣府城口而言。此「口」字確有界限,非僅「府城」二字所能渾括。且恭繹諭旨,「府城口」三字俱無。又專提正稅,未將領單半稅一層帶敘,恐洋商藉為口實;應請總署會各使時,將「府城口」並「半稅」二節分晰補敘,免致爭端』。(二月二十八日)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洋商入內地不領單則抽釐電
洋商入內地運貨,應領聯單、納子稅;不領單,則抽釐。各國所云違約者,以臺灣係通商口岸,在該處運貨出口,不應領單完稅,亦不完釐;此言專指府城而言。若入臺灣內地及他處向不通商口岸,仍應照約辦理。至樟腦出在臺灣內地,自應領單完稅;但彼欲援向章阻我官廠,尚當與之力辯。即轉電臺撫。(二月二十八日)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通商口岸無論城鎮皆為口岸電
凡通商口岸之處,無論是城、是鎮皆為口岸。通商口岸抽華商釐金,原與洋商無涉;若貨入洋商手後,只應完一出口正稅。至領聯單,係指往內地販運土貨而言;所云「內地」者,約內「指明口岸外」皆是也。來電似誤會。即轉臺撫。(三月初二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臺灣府城口」字樣本屬牽混電
冬電已轉臺撫。惟查原約「臺灣府城口」字樣,本屬牽混;開辦時,又未將口岸劃定,以致誤認府城為口岸。然如登州、潮州、瓊州、天津有「府城」字樣,究各另有通商口岸也。煙臺會議第三端,英使聲明准以各口租界作為免收洋貨釐金之處;可知租界之外,洋貨釐金、土貨半稅皆可分別徵收。臺灣府城內並無租界之名,請酌辯論。(三月初二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臺灣無租界可免電(二件)
劉電:『臺灣城與准予洋商貿易之安平口相距八里,是府城係在「指明口岸」之外。譬之上海,計口岸距縣二里;未聞縣地亦作通商口岸。現在專就華釐設法,並不擬在臺灣府城向洋商抽收半稅;而「口岸」不可不劃清者,恐籠統作為通商口岸之該處華商冒充洋商包攬,於華釐大有窒礙。至租界免釐一層,臺灣無租界可免』云。(三月初四日)
臺撫劉電:『臺南糖為大宗;糖灶逼近府城,洋商皆預發貲本,交華商代辦。若將府城統作通商口岸,則土貨出處,洋商必皆指為已經入手;華釐概不能徵。辨明「口」字,非欲於府城抽半稅,實顧全華釐也』。(三月初五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電免釐事請辨明約章口字電
劉電:『臺灣府城向不准洋商設棧開行,祗領事租住民房。凡洋商建設行棧,均在安平;如上海之通商碼頭。由安平運貨到港口,約水程十餘里;如上海之吳淞口。上海縣城非通商口岸,臺灣府城亦不能籠統作通商口岸。請總署抱定約章「口」字辨明』云。(三月十二日)
·總署致李鴻章轉劉銘傳准洋商採買樟腦電
樟腦一事,同治年間因官廠價貴、英商私運,經官截留,領事請兵要挾,嗣還價賠銀,始得了事;並議定裁撤官廠,聽其採買完交正子稅,立有章程五條,遵行已久。現又設官廠,彼之爭論不為無理。雖照來函力與辯論,各使堅持:無論新闢、舊有,總在臺灣境內,斷難兩樣辦理。彼已電知領事,仍令洋商自行採買,如截留即索賠;此事勢難再商,只好聽洋商領單完稅,自行採買。至內地如何徵收稅釐,另行設法辦理。此次各使屢來忿爭,若不及時變通,即生枝節。希速照辦,並電復;轉電臺撫。(三月十九日)
·臺撫劉銘傳奏洋商應完子口半稅申明約章摺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為洋商應完子口半稅,亟應申明約章、劃清界限,以示限制而免覬覦事。
本年二月二十七日,准北洋大臣李鴻章電開:『總理衙門奏奉諭旨:「臺灣為通商口岸,洋商向不抽釐;現據該使臣等屢次據約陳請,著將抽收洋商釐金一事即行停止。至該省應如何徵收落地稅釐,著另行設法辦理」』等因,欽此。伏查臺灣停止船貨釐金、改抽百貨釐金,經臣於光緒十三年四月間附片陳明在案。開辦以來,華商照章完釐。凡洋商入內地買土貨領有三聯單者,完納子口半稅;如未領三聯單者,飭令補完內地稅項。均係按照約章辦理,數目持平;各商稱便。間有無恥之華商,串通洋人不領單、亦不完釐,希圖偷漏;經臣嚴飭局卡委員設法抽收。奸商計無可施,遂慫恿各該使臣屢次向總理衙門言及『臺灣係通商口岸,非比內地;洋商不應領單,亦不應完釐。中國徵收洋釐,係屬違約』等語;由北洋大臣李鴻章轉電前來。該使臣等所謂「臺灣為通商口岸」者,殆指英國條約十一款內開「臺灣府城口准其買賣」而言。夫僅准其買賣,原不能據此為通商口岸。今即略予通融,而以「府城口岸」為通商口岸,亦不過濱海一隅之地;凡府城口以外之地,皆屬內地。既入內地,即應領單;倘不領單,即與華商無異,應照華商一律完釐。又所謂「不應領單、亦不應完釐」者,係指就通商口岸購買土貨而言。夫購買未經完釐之土貨,照約本宜補完內地稅項。今即稍為放鬆,而於通商口岸不令完釐,此外非通商口岸即應領完半稅;不完半稅,則應完釐。又所謂「徵收洋釐係屬違約」者,蓋明知我征收子口稅照章本無不合,而故創此「洋釐」名目以相為抵制。據臺灣滬尾口稅務司三次來商,並持飭送總稅務司赫德條約各款有「華船、洋船進出子口半稅由新關併徵,諒各公使可以允行」之說;當以事關大局,未便輕許。然同此口岸、同此半稅,何以在我僅取其一,已覺其難;在彼兼收其二,轉形其易?此中狡詭情形,自難逃聖明洞鑒之中;臣亦何庸瀆辯。顧臣所竊慮者,臺灣土貨以糖與茶為大宗,茶在臺北,商家包辦釐金,相安已久;臺南之糖,有洋人發本交華人代辦者、有華商詭託洋人購買者,互相影射,真偽莫辨。臣既欽遵訓示於落地稅釐設法,自應添設局卡,多方堵截。洋商無利可圖,未必不別生詭計;況洋人於文牘字句,往往斷章取義,惟利是視。此次恭繹諭旨,於體恤洋商之中,仍寓聲明約章之意;明白曉暢,何至誤會。轉恐得步進步,故意假借;以為既云臺灣通商口岸即不能專指府城一處為詞、現僅云洋商應完正稅即不能再以子口半稅為詞,從此入內地概不領單、出口概不完子口稅,將來華商勢必盡冒洋商,釐金胥歸烏有。臺地需費浩繁,若再失此鉅款,何以自立!謹將赫德條約鈔呈總署請旨飭下總署照會各國公使,將「府城口岸通商」暨內地子口半稅之事聲敘明白,以示限制而絕覬覦。謹奏。
光緒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奉硃批:『該衙門知道。片併發』。
·臺撫劉銘傳奏辨明內地土貨釐金片
劉銘傳片:
再,正在繕摺拜發間,准北洋大臣李鴻章轉達總理衙門電開:『凡通商之處,無論是城、是鎮皆為口岸。抽華商釐金,原與洋商無涉。至領聯單、納半稅,係指往內地販運土貨而論;所謂「內地」者,約內指明「口岸以外」皆是』等因。伏查英約內載「臺灣府城口」,除指府城所屬之港口,即洋商貿易之安平口;府城與安平口陸路相距八里,其輪船運貨之處且遠至十餘里。如潮州之汕頭口、登州之芝眾口雖均隸府城,約內與臺灣同款列作「府城口」,未聞登州、潮州府城皆作為口岸。若謂「通商之處,無論是城、是鎮皆作為口岸」,考之約章,英約內載廣州等五處領事等官准居城邑,而通商則指明港口。又英約內載「各港口市鎮居住貿易」一語,市即他約內所指之市埠,與城不同。此外未見有城鎮作通商口岸之明文,不識總理衙門是否另有所本?臣所以亟亟辨明者,臺南以糖為大宗,糖廠多半逼近府城;若非就府城堵截,此外無要可扼。且洋商買糖率係上年預發資本交華商代辦,一旦將府城籠統作為通商口岸,則土貨出處,洋商必皆指為已經入口;華釐從何徵起!臣初非欲於府城抽收洋商之半稅,實為顧全土貨出處之華釐。況英約內明明載定「府城口」;據定「口」字立論,洋商並不能違約置辨。為此附片陳明。謹奏。
光緒十四年三月二十一日,奉硃批:『覽』。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電稱洋商採買樟腦不得深入番社電
劉電:『官辦樟腦,並無不准洋商領單採買。惟逼近內山番社地方,須遵執照,不能深入;須先言明』云。(三月二十三日)
·總署致李鴻章天津洋稅辦法請告知臺撫參酌電
洋商在臺灣運土貨擬照津章,告知巴使,似可就範。望先將天津辦法電知臺撫,以便參酌。(三月二十五日)
——以上見原書卷七十五。
·臺撫劉銘傳致總署後山番變已相機剿辦請代奏電
奉十六日電旨:『後山番變因何啟釁?現辦情形若何?詳悉電奏』等因。遵查後山呂家望社兇番殺人,防營總兵張兆連拿辦兇首二人;該社不服,潛約大莊化番叛亂。眾約二千餘人,於六月二十五日戕殺委員、防勇,二十八日圍攻卑南大營;旱道阻隔,音信不通,張兆連孤營苦守半月。本月十四日臺灣萬國本帶勇乘「伏波」先到,提督李定明率三營並砲隊乘「飛捷」等船續至;即日解圍。現派澎湖鎮吳宏洛並萬國本、李定明三軍共十營五成隊伍相機剿辦,已將詳細情形具奏。請代奏。(七月十五日)
·直督李鴻章致總署劉銘傳報快船已到臺電
臺撫劉二十電:『快船十九日到基隆;丁本日來見,刻回基,開往卑南。將來一泊澎湖、一泊基隆;從此信息常通,聲威亦壯』云。(七月二十四日)
——以上見原書卷七十六。
·臺撫劉銘傳致總署德商樟腦事不肯在臺商辦請知照德使電
瑞興洋行樟腦事,先經飭據道府詳陳:領事不肯在臺商辦。頃奉鈞電,已飭臺南道、府就近商辦;應請知照德使電飭領事就臺和衷議結。(十二月二十四日)
——見原書卷七十八。
·總署致劉銘傳英使稱領事假滿來臺電
英使稱:『配尚未陞副領事而超署領事,霍以實缺領事假滿來華,不能不令回任』。(五月初三日)
·臺撫劉銘傳奏基隆煤礦擬歸英商承辦請旨飭議摺
臺灣巡撫劉銘傳奏:為基隆煤礦官辦難期起色,現有英商承辦;訂擬合同,請旨飭議,以節糜費而免漏卮事。
竊臺灣基隆煤礦自法人滋事毀壞後,先經商人張學熙稟請承辦;旋以本虧乞退。經臣商同南洋大臣曾國荃、船政大臣裴蔭森並臺灣各湊本銀二萬兩,另集商股銀六萬兩,共成本銀十二萬兩;於光緒十三年正月招商接辦。因舊礦產煤不多、工本過少,辦理年餘,毫無利息;商股乞退,稟請收回,仍歸官辦。臣因閩洋官商輪船並船政製造各局在在需煤應用,欲罷不能;該礦悉屬已成之局,未便廢棄。即於十三年十二月由官收回接辦,所有商本及船政官本暫由臺灣捐輸存餘項下籌撥歸還,飭派洋人瑪體蓀仿照商辦章程辦理;先後奏明在案。該礦在基隆八斗地方,開採年久;因法人之亂停歇二年,積水過深,機器俱行毀壞。數年以來添購、修復,較之從前用費更多。不料煤源已竭,所產日絀;計自改歸官辦迄今年餘,綜核出入,每月虧折銀三、四千兩不等。據工師察看情形,非添用本銀百萬,另開新礦、力籌恢拓,不能獲利。臺灣經費支絀,官本無款可籌、商股不能再招。臣正在籌畫之際,適有英商范嘉士願集資本銀百餘萬來臺承辦,由英國駐臺北領事官班德瑞引薦到臣。據稱『已勘產煤之區兩處,另開新礦;暫用八斗舊礦先行接辦。願償八斗煤礦機器官本銀十四萬兩,分期清繳』。詳議章程十一條,開送前來。臣查臺灣產煤係地方自然之利,官辦限於資本,不能擴充;且積習太深,用人為難。從前每年漏卮銀十萬兩;自臣經理以來糜費雖少,每年亦須虧折銀四、五萬兩。以臺灣彈丸之地,所入不數所出;此項漏卮,無所底止。非設法變通補救,不能免此無窮之累。若由該英商承辦,不特官本可以收回,即以二十年計之,可免漏卮百萬;關稅並車路運價,轉可得數十萬。利源既闢,商務更興;於地方民生,尤屬有裨。所議章程十一條,由臣再三核議,亦不至有後累。當經派令兼辦礦務委員候選知府張士瑜先與該英商草立合同,繕單恭呈御覽。事關中外交涉,應請飭下總理衙門會同戶部速行核議定奪。如蒙俞允,再由臣飭令該英商畫押承辦。
再,臺北新竹縣轄牛頭山地方,舊產煤油;雖經前福建巡撫丁日昌奏明令道員葉文瀾開採,旋以虧本停止。現據該英商范嘉士並請開辦,事同煤礦一律,並由該商另訂合同;謹繕單陳明,並乞一併飭發核議施行。謹奏。
光緒十五年七月初十日,奉硃批:『該衙門議奏。單二件併發』。
——以上見原書卷八十一。
·軍機處與總署會議應付日本事宜概略(二月二十二日)
發下昨日封奏,內有「直搗長崎」之說。此時兵艦太少,力有未逮;此外,亦空言無濟。均請毋庸置議。現在應請急辦之事五條:
一、平壤後路、急宜添兵接應。
一、大同江口,應令海軍巡護;遇日船即擊,以保運道。現在北洋得力各軍調出較多,山海關等處未免空虛;應添兵嚴防。
一、腹地如河南各省兵勇及李鴻章舊部得力將弁,均可調派。
以上四條,均請飭下李鴻章速辦。
一、臺灣孤懸可慮,擬請派唐景崧、劉永福幫同邵友濂辦理軍務。
——見原書卷八十九。
·閩督譚鍾麟致總署日艦到閩請派艦往來長崎臺灣使知有備電
頃北洋電稱:准貴署電飭各口防範。查四月中,汪使臣來信:『據日本海軍中將伊東祐亨面請:派兵船八艘往閩、粵遊歷,由香港赴廈門、至福州晉謁,屬待以禮』。二十九,來三艦;請期相晤。次早,信來云:『本國電傳速歸』;即展輪去。閩防易守,有事沉石塞口,巨艦不能入;上岸則擊,不難制勝。臺灣喫重,急則調劉永福前往。愚謂暫由南洋、粵東各撥兩輪、閩浙兩輪,先行知會汪使告其外部:中國將以六艦遊歷長崎,不赴神戶;令六艦往來於長崎、臺灣之間。日知有備,勢將反顧;則韓事自鬆。是否可行?請鈞裁!此意當出自貴署,勿云閩有是說也。(六月初一日)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詢若日船進口如何辦理請示電
接北洋電:汪使有日艦分赴閩洋之說。若船在口外,緩急自有砲臺可恃;來船設或進口,如何辦理?請示!(六月初七日)
·禮部侍郎志銳奏日人謀佔朝鮮請速決大計摺
禮部右侍郎志銳奏:為日人謀佔朝鮮,事機危急,關係大局利害甚重;籲懇天威速決大計事。
竊維馭夷之道,專尚乎權;應敵之方,宜揣其勢。本年朝鮮東黨亂起,日本假更張朝政為名,調集重兵分屯要害。漢城、仁川一帶,日人儼然據為己有;築臺運械,布置周密。勢將幽置國君、迫脅官民,一切財賦、政教無不惟命是聽。試思政事既易,人民、土地有不同歸日人者乎?往者朝鮮之於中國,尚有屬國之名;今恐並其名而失之矣。朝鮮東西南三面瀕海,處處與日本相接;日人聲勢聯絡,瞬息可通。朝鮮既為所據,敵情叵測、屢敗盟約,若以鐵艦橫行洋面,我則津、滬不通;若以陸師內指邊關,我則奉、吉俱震。藩籬盡撤,盜賊縱橫;附背扼吭,將成巨患。此朝鮮得失,為我朝大局所關,不得視為鄉鄰之鬥者也。
奴才近日謹以傳聞參諸洋報,皆言北洋大臣李鴻章與譯署大臣主持此事,一味因循玩誤,輒藉口於釁端不自我開,希圖敷衍了事。奴才愚見,竊以為有大謬不然者。何也?釁自我發,則謂之開;釁自人起,則謂之應。今日人之據朝鮮,以四條挾我,儼然有開釁之心。我若急治軍旅,力敵勢均,猶冀彼有所憚,不敢猝發;是示以必戰之勢,轉可為弭釁之端。不然,則我退而彼進,雖欲求無釁不可得也。又聞該大臣等事既急切,專恃外國公使從中調處,藉作說和之客以圖退兵之計。事起之初,則賴俄使;俄使不成,復望英使;英使不成,又將誰易?無論俄據海參崴及庫頁各島、英據巨文島,窺伺東海,與日人交情素暱;即令偏袒向我,既無可恃之勢、又無可假之權,全憑口舌折衝,雖俄、英各使逞辯囂張,果能化弱為強、強日人以就我範圍乎?此又事理之不易也。綜計中、日交涉以來,於臺灣則酬以費、於琉球則任其滅;朝鮮壬午之亂,我又代為調停;甲申之役,我又許以保護。我愈退則彼愈進,我益讓則彼益驕;養廱貽患,以至今日;氣燄囂張,貪婪無已。一誤再誤,則中國從此無安枕之日,可不慮哉!以勢所必爭之日本與絕不可失之朝鮮,彼則著著佔先,我又面面受制。為今之計,應請宸衷獨斷,速飭北洋大臣李鴻章厚集兵力,迅赴事機。「甲申和約」既曰「公同保護」、又曰「無事中、日均不駐兵」,該國現已平定亂黨、更易朝政,日既聚集重兵,我豈束手坐視!保護為中、日共有之權,進兵乃中、日分任之事;舊約是踐,何謂釁端!急難同情,豈云用武!是固理明詞順,皆可向日人反覆詳言以破「開釁」之說者。兵齊之後,權勢維均;然後徐議更張,詳訂新約。敵情本有虛實、邊患更有重輕,壯我之氣而後可以講和,充我之力乃亦無妨言戰。屆時即意見參差,或者俄、英各使出作調人,庶其竭力轉圜,始覺挾持有具也。東渡各營,最謬妄者直隸提臣葉志超、海軍提臣丁汝昌。派赴朝鮮在日人之先,而鐵艦不扼仁川、陸軍不入漢城;僅駐仁川附近之牙山島,自為犄角。險要之地,拱手而讓之外人。外間輿論至有「敗葉殘丁」之誚,不孚群望可想而知。該統將等首鼠不前,意存觀望;縱敵玩寇,夫復奚疑!其謂「朝鮮地勢懸隔海外」,欺聖明不及覺察耶;抑苟且偷生,以徼■〈彳幸〉於無事耶?此皆玩誤之尤!應請嚴旨飭其速扼要地;再敢瞻狗畏縮,立予重懲。
總之,軍國大計,利害所關甚重。要藩豈容輕棄,而狡敵非可緩圖;釁端不可妄開,而兵力實宜震懾。勢無可緩,計不必疑。奴才夙夜彷徨,罔知所措;既有所見,敢不專達上聞!謹奏。
光緒二十年六月十五日。
——以上見原書卷九十二。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報布置臺灣防務電
奉旨籌防,當即儘力布置。基隆、滬尾為臺防要口,當飭提督張兆連、知府朱上泮、參將沈桂山率領原有八營並就地添勇四營分別扼守。此外如基隆觀音山、關渡各小口,添募土勇,嚴密分佈。又專弁赴江、浙增募四營,交已革提督李定明策應後路、藩司唐景崧居中調度。澎湖,飭該鎮周鎮邦於原有三營外,添勇兩營均紮。臺南,責成萬鎮國本、顧道肇熙添勇三營,與原有三營分防安平、旗後兩口。恆春為日人曾至之地,調勇兩營,嚴飭後山各口一律駐防。並將存儲水雷百餘具,分布各口。海外轉運為難,奉旨飭調南洋兵輪,已准劉坤一電派「南琛」、「威靖」兩戰船剋日來臺。新疆臬司聶緝槼准暫緩引見,已飭專辦後路;並請劉坤一酌撥子藥、鎗彈。所慮該國兵輪飾詞避風修理,先期入口,意存叵測;應請旨飭總署先事明告駐京日使,輪船遊弋務由口外,以慎戎機。(六月十六日)
·旨著劉永福幫辦臺灣防務電
旨:『南澳鎮總兵劉永福,著譚鍾麟飭令酌帶兵勇前往臺灣,隨同邵友濂辦理防務』。(六月二十五日)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臺島餉械支絀請飭南北洋及閩督籌濟電
奉撥南洋「南琛」、「威靖」兩輪,前後已到。又委派楊岐珍、劉永福,現已電催渡臺;一面仍嚴行備禦。臺島孤懸,兵械、餉項支絀;萬一水線中斷,將來無從呼應。仍請分飭南、北洋及閩督預籌協濟,先事陳明。至臺省民情浮動,亟應整理團練,以固民心;可否飭林維源暫留在籍辦理團練之處?均請代奏!(六月二十七日)
——以上見原書卷九十三。
·臺撫邵友濂奏籌備海防及布置情形並懇撥的款摺
福建臺灣巡撫邵友濂奏:為遵旨籌備海防,謹陳全臺布置情形;並懇飭撥的款,以資接濟事。
竊臣於光緒二十年六月初一日,准北洋大臣李鴻章五月二十九日電稱:『二十八日密諭:「南洋各海口,均關緊要;臺灣孤懸海外,日兵曾至番境,尤所垂涎。並密諭各該督、撫不動聲色,預為防備,勿稍大意」』。六月二十二日,又准總理衙門電稱:『奉旨:「日人要挾無理,恐難就範。臺灣重地,亟須預籌戰備。福建水師提督楊岐珍,著譚鍾麟傳知該員酌帶兵勇迅速渡臺,會商邵友濂妥籌布置。並諭邵友濂知之」』。六月二十五日,又准督臣譚鍾麟轉准總理衙門二十四日電稱:『奉上諭:「南澳鎮總兵劉永福,著譚鍾麟飭令酌帶兵勇前往臺灣,隨同邵友濂辦理防務」』各等因,欽此。遵經實力籌備,並請飭派南洋「南琛」、「威靖」兵輪二艘來臺協助;飭派新授浙江按察使聶緝槼留駐上海,辦理後路轉運事宜。除將籌備情形先後三次電請總理衙門代奏外,一月以來,臣督同營務處藩司唐景崧妥籌防守,自朝鮮開釁後,日日加嚴。所有全臺布置情形,敬為我皇上縷晰陳之。
臺北據全臺上游,基隆、滬尾實為要口,蘇澳次之。先飭提督張兆連、知府朱上泮、參將沈桂山各就砲臺酌量形勢,分別扼守。而地段綿亙、港■〈氵义〉紛歧,各營不敷分佈,復於後路飭調已革提督李定明一軍前駐滬尾。統計駐防三口者,舊勇九營、新勇一十五營。又飭道員林朝棟督率舊勇一營、新募三營,唐景崧亦陸續募成三營,分駐獅球嶺、關渡,以為海口策應。另於新竹新募一營,以顧後路:此臺北布置之情形也。
臺南安平、旗後兩口,各有砲臺。恆春向未設防,該處為日兵曾至之區,亟應扼要增守。都司邱啟標舊駐鳳山等處,當飭帶同舊勇一營、新募一營前往恆春駐紮;並由臺灣鎮總兵萬國本督飭奮勇四營、新募五營分防安平、旗後兩口,兼顧府城。又於嘉義新募一營,協力防守:此臺南布置之情形也。
澎湖平海一島,無險可憑;總兵周振邦於原有防練三營外,增募二營,緊扼砲臺,設法固守。後山民居寥落,就地無可增募;惟飭原駐營哨聯絡民番,同壯聲勢。中路背山腹海,港口最多,民氣素浮;時虞驚擾。不得不於原有營哨之外,酌募三、四營以資彈壓而備援應:此澎湖、後山、中路布置之情形也。
臣又嚴飭各口砲臺多儲藥彈,認真操練;並將儲存水雷百餘具,分發各口慎密埋藏,以輔砲臺之不逮。惟槍械短少,不能自製;機器局所造子彈,亦僅敷平日操演之用。成營既眾,勇數倍增,軍火異常竭蹶。臣前請恢拓藥廠,未蒙部准。當此防務緊急,未敢過事拘泥,當飭各廠放手製造,畫夜趲工;一面電請南洋大臣劉坤一、兩廣督臣李瀚章暨飭聶緝槼就商上海洋商,分別撥購毛瑟、林明敦各項鎗枝子彈運臺濟用。
顧需械既急,需餉尤殷。現計舊有、新募各營不下六十餘營,又赴江、浙、廣東等處已募未到尚有八、九營,益以楊岐珍、劉永福兩軍續當到臺,統計當在八十營之數;糧餉、軍火之費,每月至少需銀二、三十萬兩。臺灣分省,以自有之財供自衛之用,僅能自給,毫無餘裕。臣統籌全局,曾將餉械支絀情形,電請總理衙門奏蒙諭飭南北洋大臣、閩浙督臣預籌協濟。但恐緩不及事,可否仰懇天恩飭部指撥各省海關的款;一面容臣先向上海洋商訂約籌借銀一百五十萬兩以應防務急需,隨後再由各關按照部撥歸款?臣明知帑項所關,特以海外孤懸,不得不籲懇君父之前。伏望迅賜施行,俾得從速訂借,以資接濟而固人心;不勝迫切屏營之至!
再,太僕寺卿林維源奉旨留辦臺灣團防事務,現在督飭地方官紳次第舉辦;並據林維源捐資另募練勇兩營,協同官兵分駐防守。合併陳明。謹奏。
光緒二十年八月初一日,奉硃批:『交戶部議奏』。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報臺境布防並策應澎湖電
基隆、滬尾為臺北最要海口,計舊有、新增共四十營;楊岐珍淮軍宿將,如令其總統各軍,呼應較靈。臺南兵力尚單;恒春為日人曾至之地,尤宜嚴備。劉永福已行抵汕頭,如先到臺北、再到臺南,頗多周折;已囑其徑赴臺南,與鎮、道妥商布置,兼可就近策應澎湖。(八月初一日)
·旨寄邵友濂著楊岐珍總統基隆滬尾各軍電
楊岐珍著駐紮臺北,總統基隆、滬尾各軍。(八月初三日)
——以上見原書卷九十五。
·臺撫邵友濂致總署據稅務司稱英售與日運貨之船雖未換旗亦應充公請詢英使電
據稅務司馬士面稱『西國新報:「英國「巴山」船係已售與日本,船價已付,惟尚未換旗」。此船應扣留者一。兩國失和,各國商船均應有「並無濟敵」之據;該船無之。應扣留者二。商船必有提貨單、日記簿,該船不肯呈驗;顯有情弊。應扣留者三。於貨單外搜出砲彈一箱,船主未先聲明。應扣留者四。該船主見我搜出砲彈,潛封艙口,不准查驗。應扣留者五。看此情形,與昨日大不相同。敝稅司已照電請總稅司核辦』等語。查英國金領事明白事理,稅務司相觀而化;故前後易轍,亦未可知。領事云「此船大有可疑」,並不敢認為英船。倘歐大臣顧全睦誼,說明係英國售與日本之船,則無釋放之理。可請鈞署向其密詢明確,奏明請旨。若實係日船,得而復失,豈不貽笑!伏候鈞裁!(八月二十八日)
·臺撫邵友濂致總署報拿獲接濟敵船名巴山電
奉截拿接濟敵人船隻之旨,當即懸十萬金重賞,並許以越級保升;故「南琛」、「斯美」等船均踴躍用命。臺洋險闊,並值風颶大作,該船盡三晝夜之力,巡至白犬山前始拿到;此船名「巴山」。特再電聞。(八月二十八日)
·直督李鴻章致樞垣滬電日出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乞分飭閩浙臺粵嚴防電
赫德來言:『接滬電:日兵三隊、每隊三萬來華,頭隊指黃海,即旅順、營口、金州、大連灣一帶;其兩隊何往,卻無地名。昨已開船,日內南、北洋恐有戰事』云云。祈分飭閩、浙、臺、粵嚴防。(八月二十九日)
——以上見原書卷九十六。
·旨寄劉坤一防日襲臺灣嚴查濟敵米糧勿信滬作局外說並令程文炳北上電(四件)
電劉坤一:有人奏「馬建忠近聞日本米貴,該員與洋商交通,收買蘇、浙米糧,載往接濟」。著嚴查電覆。(九月初一日)
電劉坤一:著程文炳迅速北上。(九月初二日)
電劉坤一:邵友濂探聞日船八隻初八日在成山遊弋,至夜直向南開去,恐往臺灣等語。著速嚴密防範。(九月初十日)
電劉坤一:電悉。滬上雖為各國通商口岸,惟洋人狡詐難信,未必肯守局外之議。著嚴防。(九月二十日)
·旨著邵友濂速覆包鎊借款事並飭劉永福北上電(二件)
電邵友濂:前准包鎊借款,是否定議?速電覆。(九月初三日)
電邵友濂:據奏「劉永福請回粵募勇」,現在防務緊急,劉永福仍遵前旨帶現有營勇北上;回粵募勇,可派員前往。(九月初四日)
·旨寄譚鍾麟飭派廖得勝等渡臺電
電譚鍾麟:邵友濂電奏「請調總兵廖得勝、副將余敬廷赴臺」,著譚鍾麟飭該二員迅即渡臺。(九月初五日)
·旨寄李鴻章令劉銘傳來京陛見電
電李鴻章:前臺灣巡撫劉銘傳馭軍有法,卓著勳勞;六月間特旨起用,據電奏因病未能赴臺。現在軍事日棘,統馭乏人;著李鴻章傳諭劉銘傳即行來京陛見,仍將起程日期奏聞。(九月初六日)
·旨寄邵友濂著詢劉永福能否率偏師直搗長崎電
電邵友濂:劉永福前在滇、粵頗著威聲,近言事諸臣多請飭其統率偏師直搗長崎各島;著邵友濂詢問劉永福,能否確有見地?如能直搗日本以奇兵制勝,亦是一策。著與該總兵詳細籌度,電覆。(九月初八日)
·臺撫邵友濂致樞垣據劉永福咨直搗長崎未敢曰能乞代奏電(附旨)
據劉永福咨稱:『永福渡臺,僅新募二營,未經訓練;奉旨北上,恐難得力。前擬回粵招集舊部,求粵借餉八萬兩、洋鎗二千桿,請代奏;奉旨「飭酌帶現有營勇先行北上,餘令派員回粵添募數營」。自應欽遵,接連內渡。惟艱難下情無可控告,祗合冒陳。粵勇赴北,服食異宜、險夷異地;驟聞北上,一軍皆驚。在南尚可竭力,赴北適形其短:其難一。現帶兩營,閩督奏定閩給餉四個月,後歸臺給。茲將去臺,臺窘且隔海,勢難供餉,以後無從取資;何敢開招!現在兩營屝屨之資,已屬無門呼籲,何論多營!其難二。永福起自草莽,孤根無援;粵軍氣味迥異,湘、淮避禍不遑,功於何有!其難三。惟念受恩深重,遙聞此警,恨不奮飛勉強成行,頂踵何足惜!祗恐於事無濟。如不以永福為不才,惟有籲懇天恩,准令回粵迅集舊部,飭下粵省速籌餉械,俾得開招;並指定以後餉械何省接濟。成軍之後,由粵而滬、而北沿路舟車,乞飭南、北洋大臣准永福得以呼籲,始可成行。正擬電間,伏讀本月初九電旨,垂詢禦日之策,能否確有見地?回粵多招舊部,能否直赴日本以奇兵制勝等因;聞命益切悚惶。伏惟兵事勝負互見,禦敵之策不可以一挫而餒。今日北路軍情,惟堅守要害、備足餉械,始可議進取。至直搗長崎,非有多隻兵輪斷難得手;亟謀上策,未敢曰「能」。現在臺北候旨,不勝屏營之至!乞代奏』等因。請鈞處裁奪代奏!
九月十二日,奉旨:『邵友濂電奏「劉永福瀝陳帶勇北上一切為難情形」,尚非飾詞。劉永福即著毋庸北上,仍留臺灣幫辦軍務』。
·臺藩唐景崧致樞垣乞恩銷去幫辦臺防帶營北上電(附旨二件)
景崧奉命幫辦臺防,而撫臣邵友濂以楊岐珍統基、滬各軍,劉永福赴臺南,現調總兵廖得勝等一切軍事,不令與聞。伏懇天恩銷去「幫辦臺防」差使,情願帶營北上效命,何恨!乞代奏。
九月十二日,奉旨:『電邵友濂:據唐景崧電稱:「以楊岐珍統基、滬各軍,劉永福赴臺南,現調總兵廖得勝;撫臣於此等要務,事前皆不使知」等語。前有旨派唐景崧幫辦臺灣軍務,凡邵友濂所有布置,自應與該司和衷商辦;豈有不使與聞之理!唐景崧此電語多不平,所指各節,該撫曾否告知?著邵友濂據實具奏』。
電譚鍾麟:『據唐景崧奏,邵友濂諸事把持,語多激切,顯與該撫意見不合,恐致誤事。著譚鍾麟將該藩司所陳各節,據實電覆。臺灣孤懸海外,久為外人垂涎;究竟邵、唐二人孰為得力?秉公察度具奏』。(九月十三日)
·臺撫邵友濂奏請簡大員迅接撫篆以一事權電(附旨二件)
軍情瞬息千變,必須事權歸一,方可一力主持。歷來全省事務,悉聽命於督、撫;凡遇軍務,無論督辦、幫辦而尊非督、撫,則呼應不靈。故辦理軍務,非授以督、撫實缺不可。請旨另簡知兵大員迅接撫篆,以一事權;臣仍請留臺效力。
九月十五日,奉旨:『邵友濂調署湖南巡撫;福建臺灣巡撫,著唐景崧署理』。
電唐景崧:『本日已明降諭旨:邵友濂調署湖南巡撫,唐景崧署理福建臺灣巡撫。臺灣防務極關緊要,唐景崧既經署理巡撫,責任綦重;一切防守事宜,即責成該署撫妥為籌備,並與楊岐珍、劉永福會商布置,不得意氣用事,自以為是。倘與僚屬動輒齟齬,以致貽誤事機,該大臣當任其咎』。(九月十五日)
·閩督譚鍾麟致樞垣請旨飭邵友濂唐景崧不可各存意見電
尊電謹悉。邵友濂本不知兵,師心自用。唐景崧幫辦軍務,布置略有頭緒,跡近張皇。且幫辦仍是藩司,自宜委婉就商,以濟公事;乃以意見之私,輒行訐奏,亦屬不顧大體。日人不得逞志於東北,必擾臺灣以洩其憤;事機甚迫。此時求一實心實力者接替,頗難其人;且來不及。請嚴旨申飭該撫、藩以防務為主,不可各存意見;麟亦當致書婉勸,毋誤戎機。(九月十五日)
——以上見原書卷九十七。
·旨著譚鍾麟查明浙臺兩撫能否勝任電
寄譚鍾麟:有人奏「浙、臺兩省防務緊要,撫臣均難勝任」。兩省為東南全局所關,朝廷實深廑係;著譚鍾麟查明具奏。(九月二十三日)
——見原書卷九十八。
·旨寄張之洞日船恐擾南洋著飭沿江沿海嚴防電
電張之洞:日據旅順後,第三隊兵已乘輪南行,未知所向;北洋海口將凍,恐擾南洋。著張之洞嚴飭吳淞各口,並分電閩、浙、臺灣各海口嚴防。(十一月初五日)
——見原書卷一百零一。
·派張蔭桓邵友濂至日修好國書(附上諭)
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我兩國誼屬同洲,素無嫌怨;近以朝鮮之事彼此用兵,勞民傷財,誠非得已。現經美國居間調處,中國派全權大臣、貴國派全權大臣會商妥結。茲特派尚書銜總理各國事務大臣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署湖南巡撫邵友濂為全權大臣,前往貴國商辦。惟願大皇帝接待,俾該使臣可以盡職;是所望也。(十二月初四日)
上諭:『朕欽奉皇太后懿旨:張蔭桓、邵友濂現已派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會商事件;所有應議各節、凡日本所請各節,均著隨時電奏,候旨遵行。其與國體有礙及中國力有未逮之事,該大臣不得擅行允許。懍之!慎之!(十二月初十日)
·江督張之洞等致軍務處南洋練外海水師擬向德國借款購船砲請旨電
江南奉調北上五十餘營,皆江南借餉。本省先後新募六十餘營,此軍添增各費出於餉章之外者甚多,運費亦鉅。本省防軍向係十關餉,今因戒嚴,均發足餉;砲臺砲手可酌加。至購辦軍械,動需鉅款。計北軍所需每月二十餘萬、本省每月二十餘萬,江寧屬捐借毫無眉目,蘇屬借款尚有、捐款甚難。惟有暫借洋款,方能應急;而軍事日急,刁難萬分。現飭司道與洋商籌議得一辦法:德國伏爾鏗船廠、克虜伯砲廠皆極大富商,中國船砲向係向該兩廠購買;若我肯用鉅款購該兩廠船砲,兩廠即可代借。彼亦知中國款絀,願塾款代辦船砲;給息六釐,分二十年還清。如我肯購六百萬兩之船砲,兩廠即可代借銀六百萬兩;再多亦可,利息亦六釐,亦勻分二十年還。就提銀之日,分別起利;逐年利隨本減。但均須論鎊;計船砲墊款、現銀借款,兩項約合一百七十萬鎊以內。行用借款扣五釐,亦分二十年攤繳,並不現扣;購砲款無行用。船砲允一年內造成,其中船砲較少者只數月;此法於中國尚無所損。蓋南洋必須練外海水師一枝,專用新式快船、快砲。此事雖十分支絀,亦須籌辦。該兩廠既肯籌辦、又代借款,專就船款核計,每年只還數十萬。但六百萬金之船,尚不能成一枝,不敷尚多;以後籌定續添若干,皆可令其墊辦。至借款之數,江南擬借四百萬、臺灣擬借二百萬。唐署撫電稱:臺借臺還,洋行以臺地瀕危,不肯借;擬託江南附借。江南之款,半為奉調北軍用、半為本省用;且長江關係數省門戶,江南借款,似宜由沿江之江蘇、安徽、江西、湖南北分別等差歸還。至南洋水師可兼顧浙江,船砲款似應並令浙江一同派認:應由戶部酌量分派。此事不宜過遲,恐以後更難措手。日來微有眉目,外洋周折尚多,難免不少有參差。請擬辦法大略,請旨後方能定議。唐署撫電屬會銜電奏,請代奏。(十二月二十四日)
——以上見原書卷一百零三。